一株株美人蕉、香根草、蘆葦……這些平日作景觀欣賞的植物卻用在人工濕地上治理污水。近日坦洲鎮沙心村建成了中山首個農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建成,沙心涌水質有望恢復至4類。中山市環保局有關人士表示,可以在中山市農村偏遠地區推廣人工濕地處理廢水技術,預計到2020年完成,解決偏遠、分散農村的治污難題。
該人工濕地面積約2畝,位于坦洲沙心村的沙心涌旁。上周五,南都記者在沙心涌堤圍看到,濕地上種著一株株美人蕉、香根草、蘆葦等植物。堤圍的石縫里伸出兩根白色管,一根直徑約40厘米,一根約10厘米,嘩啦啦流出的清水注入沙心涌。“這就是經過人工濕地處理后的水流入沙心涌,可以達到地表水4類標準。”中山市環保部門有關人士說,沙心涌是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標準是4~5類。
據悉,沙心涌河涌綜合治理工程人工濕地項目包括人工濕地和污水管網兩部分,主要收集和處理沙心涌坦洲鎮一側產生的污水,日處理能力是200噸,投入超過400萬元。整個“消化”污水過程全自動運行,無需專人看管,運營成本較常規污水處理低。負責該項目的中山市環保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黃路明說,人工濕地運行費用低,0 .1元/噸以下,而現在通過污水廠處理污水費用0 .35~0 .55元/噸。
“在這垂直流人工濕地中,還放入了菌種填料,如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固體粉末狀菌種分多層鋪設。”中山市環保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錦華介紹,利用細菌分解廢水中的污染物,利用植物吸收養分,同時利用植物根部提供微生物氧氣。
工藝流程是,居民生活污水由污水收集管網收集后進入格柵井,將污水中大部分固體雜物攔截后形成格柵渣清除;污水經過格柵井后,進入厭氧預處理池進行預處理,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然后污水引入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經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系統分解及植物吸收各種污染物后,處理達標后的污水流進生物景觀塘,并經景觀塘外排至水體環境。
解說
邊界地區地廣人稀適合建設人工濕地
中山市環保局有關人士說,采用人工濕地處理生活廢水成本低,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配套建成濕地公園,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有些比較偏僻的地方管網到不了,花上幾百萬元搞管網收集污水,不如花幾十萬搞人工濕地,既可以美化村莊,又可以做公園。”中山市環保局有關人士舉例子說,崖口村面積30多平方公里,比中山城區還要大,一個村搞一個污水處理廠又沒這個經濟能力,南朗鎮建污水處理廠又難以鋪設管網到邊界村莊收集。這樣的邊界地區,采用人工濕地處理生活廢水成本低。
檔案
沙心涌
前山河主要支流,同時作為坦洲與珠海南屏的一條界河。為雙向流動的水體,根據潮漲潮落而變化著流向。如果西江漲潮的話,河水就會從中山流入珠海方向,其余時間則從珠海方向流回來。前山河上游在中山境內支流成網狀分布,沙心涌是前山河其中的一個源頭。
前些年由于污染負荷增加,前山河水體流動性較差,導致前山河水變成五類甚至超五類的黑臭水。去年年初省兩會,10位珠海籍省人大代表提出《關于開展西江流域前山河段聯合整治議案》,認為地處前山河上游的中山整治力度不夠大,存在沿河截污率不高、污染企業較多等問題。今年,坦洲鎮投入約5400萬元實施了坦洲河北岸及沙心涌河涌綜合治理等5項截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