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石油政治”映入人們的眼簾,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鮮明注腳。當前,隨著世界范圍的水資源危機頻頻出現,“水資源政治”深入影響著國際關系的發展。
水危機日益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從尼羅河流域的水爭端,到中亞及里海沿岸國家的水糾紛,從中國西南百年不遇的旱災,到東南亞湄公河全流域缺水,歷史和現實告誡人們,水危機可能愈演愈烈。據報道,目前全世界有12億人用水短缺,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于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機可能蔓延到48個國家,35億人將為水所困。水可能成為比石油更稀缺的資源!道理很簡單,沒有石油人們還可以生活,但沒有水,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因水產生的問題,不僅關乎民眾生活、生態環境,更關系到一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成為戰略性難題。不少國家都將確保水資源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之一。而當水危機跨越國界時,又牽扯到國家間關系和地緣戰略博弈,變得異常復雜和脆弱,處理上稍有不慎即可能引發國際爭端甚至武裝沖突。
在“水資源政治”博弈中,世界上大致出現過三種方式:一是“爭水”。歷史上戈蘭高地和加沙的水資源一直是以色列與鄰國糾紛的焦點之一,相關國家在水源地歸屬、水資源利用等問題上的爭端至今未止。二是“議水”。現實面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通過對話溝通消減矛盾,尋求解決途徑。日前中國與有關國家就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缺水問題進行溝通,消釋誤解,達成合作共識,就是典型例證。三是“管水”。歐洲國家制定了多瑙河公約、萊茵河行動計劃等跨界河流保護與利用的法律文件,還成立了有關河流國際委員會等機構,實現“依法管水”。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中俄雙方也建立了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
這三種方式實際上構成了解決水資源爭議的逐級遞進的思路,下策是爭,上策是由議到管。先對話溝通,再實現共管共治,無疑是解決國際水危機的重要和現實路徑。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所說,“對水資源的管理而言,‘良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水資源政治”的重點應該由“爭”轉到“治”上。
這首先要求有關爭議國家擺正心態,尊重流域內各國享有水資源的權利,本著互諒互讓、協商對話的精神解決爭端,這點至關重要。其次,要避免在水資源開發中搞“單邊主義”。上下游國家在利用跨界水時,要照顧到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對水資源需求不同的實際。第三,建立溝通和爭端協調機制,在諒解與信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與共同開發。水資源問題應進一步納入國際和地區重要議事日程,成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第四,放棄冷戰思維,不把水資源爭端上綱上線。近期湄公河缺水,少數人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中國,這種做法不可取。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類社會要達到這一境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我們往“不爭”的方向都邁出一步,國與國之間共享“和平之水”的希望就會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