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批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能源資源的匱乏越來越成為廈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進入新世紀以來,廈門人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廈門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立足現實,堅持改革創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金秋十月,我們踏上了景觀秀麗的廈門島,與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一起,深入了解廈門市“兩型社會”建設情況。
一、珍惜水資源,提升水環境
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廈門全面提倡節約用水。首先,淘汰或搬遷耗水大的企業,強化電力、化工、造紙等用水大戶的節水工作,鼓勵發展低耗水型產業。其次,發展節水農業。廈門市農業用水占全市用水量的44.3%,農業灌溉仍以漫灌為主。為此,廈門市以發展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為突破口,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減少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因地制宜地采取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及噴灌、滴灌工程等技術和措施,并把節水工程措施與農藝節水和科學管理措施有機結合。第三,加強用水管理。建立梯度水費,鼓勵節水型住宅區建設,推廣節水型生活用具。第四,努力開辟新水源。利用海水沖廁正在試點;培育海水利用新興產業;建設引水蓄水工程,優化配置島外水資源,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二、突破土地瓶頸,開辟發展新路
廈門島寸土寸金,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為此,廈門人在土地的立體利用方面大做文章。如,鼓勵工業廠房采用高層建筑。對于高8層以上、建筑面積6000m2以上的,市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又如,不征地、不拆遷,采用高架模式建設市區快速公交系統。再如,允許土地使用者在不影響市政公共地下走廊的前提下,以租賃形式開發道路、綠地、廣場的地下空間。同時,廈門還努力提高現有土地的使用效益。作為廈門市主城區的思明區摒棄“賣地生財”的城區發展舊模式,利用黃金地段和秀麗景觀引進總部企業、發展總部經濟,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商貿業等,鼓勵企業把舊廠房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今年上半年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產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了80%,實現了不靠“賣地”也“生財”。
三、循環促發展,生態出效益
結合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廈門成立循環經濟領導小組,出臺全國第一部循環經濟地方法規,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動靜結合、注重實效”原則和“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法律規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公眾參與”模式,在廢物資源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生產等方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和運行體制。企業內部形成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小循環”;企業之間形成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中循環”;社會經濟發展中形成包括產業體系、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在內“社會大循環”。在三大循環中,資源與產品循環利用,廢棄物資源化水平不斷提高,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降低。廈門環保化工企業定時清理全市3000余家餐飲單位的廢棄食用油脂、下水道油污,用于加工工業原料油脂等;廈門人利用廢石粉、煤渣、建筑廢土等廢棄物,研發出了“廢石粉環保磚”,既節約了資源,又減少了污染。
四、轉變發展方式,謀劃整體布局
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不斷轉變發展方式。近年來,廈門在促進機械、電子和化工等支柱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和發展光電、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新興產業。近年來,有幾十個投資額超過億元的項目因產業方向、能耗、環保等方面達不到規劃要求而被婉拒。廈門堅持把優化工業結構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2009年,廈門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為1.3∶48.4∶50.3,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五、生態為原則,多舉優環境
多年來,廈門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污染治理和綜合防治齊抓并舉。2000年廈門編制了《廈門市生態功能區劃》,構建支撐整個生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2001年廈門提出了“生態立市”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廈門率先制定了“生態文明(城鎮)指標體系”,狠抓節能減排工作。現在,廈門市所有重點工業企業都已安裝污水治理設施,火電、熱電、非電、自備電廠已全部安裝脫硫設施。2006—2009年,全市通過脫硫項目共削減二氧化硫2.9萬噸。廈門還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環境友好型企業和環境優美村鎮建設等重點工程,開展海域生態修復、江口海域綜合治理工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高度評價了廈門的海域生態修復工作,并將其作為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廣。
六、堅持制度創新,完善法律法規
以制度創新為“兩型社會”建設保駕護航,是廈門市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1994年廈門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后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其后陸續頒發了30余部促進生態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從制度層面規范“兩型社會”建設的政府、企業和公民行為。黨中央提出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后,廈門正式頒布《廈門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細則》,明確把“兩型社會”建設的具體項目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之中。所有這些,為廈門“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在改革創新的推動下,廈門“兩型社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資源節約走在全國前列。2009年,廈門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取水量17.32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13.36立方米,兩者僅為國內標準的10%,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進步。2009年,廈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9.4%;重點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率100%;重點工業企業二氧化硫達標排放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6.6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9.80%。多項環保指標在國內領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廈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同比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9153元,同比增長8%;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7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4.93平方米;基本建成“全民醫保城市”。
廈門的實踐表明,一個資源短缺的城市,只要依靠改革創新,建設“兩型社會”,就能夠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