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省水利廳了解到,“十一五”期間,我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以來,全省GDP由3772億元增加到6851億元,而每年實際用水總量穩定在85億立方米左右,達到農業增產、工業增效不增水,保障了全省經濟總量的快速穩定增長。
與“十五”末相比,全省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48提高到0.53;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從22%降低到17%;萬元GDP用水量從214立方米降低到123立方米,降幅達42.5%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由83立方米降低到48立方米,降幅達到42%,提前實現國家確定的“十一五”下降30%的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以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基本建立,水資源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出臺了陜西省節約用水辦法、節水型社會發展綱要、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行業用水定額,以及關于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節水制度,全省節水型社會制度體系基本建成。
五年來,各地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壓縮印染、紡織、鋼鐵、造紙等高耗水行業。從項目備案開始把好節水關,要求企業在做項目申請報告時,必須開展節水論證。建立促進節水的水價機制,通過嚴格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進水價改革、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等一系列手段提高了用水戶節水意識,推動自覺節水。
過去的五年,我省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工程技術蓬勃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節水。實施了關中九大灌區利用世行貸款改造、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示范園區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使農業用水量明顯下降。工業節水方面,通過嚴格取水項目審批,規范取水許可監督管理,提高水價,壓大上小,節能減排等措施提高了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城市節水通過重點加強供水管網改造,關閉供水管網覆蓋區內自備井,推廣節水設施和節水器具,加快污水處理回用設施建設,減緩了居民生活用水快速增長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