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質的好壞,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直接的影響。浙江省麗水市地處山區,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農村飲用水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山區工程型缺水,飲用水欠安全,農民飲用水問題日益突出。
麗水全市總人口252萬,其中農村人口194.7萬。2004年,全市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只有20萬人,基本安全的54.46萬人,兩項合計僅占全市農村人口的38%,為浙江省倒數第一。據2005年全市飲用水質抽樣檢測,全市農村水樣結果中大腸桿菌、渾濁度等四項主要指標超標的占80%左右。
2003年,麗水市開始實施"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以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和保障飲用水安全。至今,該市已有157.3萬農村人口喝上了"放心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用水保證率達到90%以上。
喝水難 喝放心水更難
麗水地處山區,許多村莊散落在嶺頭山脊,村民日常飲用水直接來源于山坑和溪流,沒有衛生保障,且缺乏完善的供水設施,取水方式相當落后。還有許多村民的生活用水靠挑井水,部分村民用塑料管把山泉水引下來,自制了"自流水"。"村民自發購買使用的供水管材種類五花八門,大多為價格相對低廉的非標產品,有的是聚氯乙烯塑料管,還有的是鋁塑管等。不管是肩挑還是水管引水,都存在種種弊端。"麗水市水利部門工作人員對此深有體會。
"我們附近村莊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飲用水中菌落總數普遍超標。"縉云縣上東方村村民主任張官天說,"尤其是我們村,水里菌落的總量超出10倍多。"以前,這里的水燒開后水底會有一層白色沉淀物。一些村民反映說:"以前家里有客人來,都不好意思給他們倒開水。"
現在,一個嶄新的封閉蓄水池正立在村山頭的半山腰。村民主任張官天介紹,這個水池內分層鋪設著由木炭、石子、細紗等組成的過濾層,過濾后的山水集中流向30米開外的另一個小屋--凈化裝置,村民用的水就是經過傳統法和現代法雙層過濾后的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 自從通上了自來水,上東方村的村民不再為"問題水"而發愁。
云和縣安溪鄉東岱村,2007年,幾乎每戶人家的廚房里都有一根橡皮管,管里流出的便是從山上引下來的自流水。東岱村交通并不便利,為了生存,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幾乎一半的農戶門前都上著一把大鎖。村民張青菊說,自打嫁到這個村里,他們一家老少喝的都是從山上引下來的水。幾十年如此,橡皮管也不知換了多少根。"聽說這水不大干凈,我也喝了大半輩子了,但我的孫子還小,萬一有個什么意外該怎么辦?"張青菊說,還待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大家也沒能力自己裝自來水。
2008年,在水利部門的幫助下,東岱村村民終于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當我們再一次來到東岱村時,情況已經大不相同。當清洌洌的自來水流進時,村民們興奮極了。村民張青菊樂呵呵地說:"以前一到天冷冰凍時,孩子們就擔心管子凍壞了我沒水喝,現在不用愁了。"
不缺水 缺的是蓄水工程
"麗水水質不差,水量也不少,但還是有這么多人喝不上安全水,主要是我們的蓄水工程跟不上。"市水利局水政與水資源處處長程俊龍告訴記者,麗水的"缺水"主要是工程性缺水。麗水地處浙西南丘陵地帶,山高坡陡,汛期水足,冬天干旱,由于缺乏蓄水工程,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作為浙江省的欠發達地區,麗水市經濟水平明顯落后于周邊地市,當地政府的配套資金跟不上。尤其是一些高山偏遠地區,經濟水平原本就低,工程建設成本又相對較高,自籌資金這部分就是很大的難題。
據程俊龍介紹,雖然"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始于2003年,但當時國家和省里的補貼只占了這個項目的10%,因此工程進度緩慢。"2007年開始,國家和省政府加大了對農民飲用水工程的投入,各縣市工程項目有了快速進展。"程俊龍說,2006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衛生部三部門要求各級政府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擺到優先位置,加快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并要求"十一五"期間全國要解決1.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群眾早日喝上干凈水。
據市水利局統計資料顯示,從2003-2008年,麗水市共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項目178個,建成農村自來水廠(站)1932座,累計投入資金9.51億元,讓125.56萬人遠離"煩心水",喝上了"放心水",該市的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
讓所有農民都喝上放心水
2007年,浙江省政府提出2007-2009年"兩年完成、三年掃尾",在全國率先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工作目標。記者從水利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農村受益人口已達到157.3萬人,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用水保證率達到90%以上,基本完成了工作目標。
麗水人喝的水越來越干凈,生命之源不斷得到凈化,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終于實現了"跟城里人一樣喝自來水"的愿望。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194.7萬麗水農村居民都會告別"吃水難",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