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縱十橫、六河連通。今日,省水利廳通報,今年開始,山西將通過5—10年的努力,打造山西大水網(wǎng),保障山西轉型跨越發(fā)展用水需求,為應對特大干旱年提供供水保障。
“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的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即“十橫”)完成后,將覆蓋全省六大盆地、11個中心城市、70個縣(市、區(qū)),供
水區(qū)總面積7.6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9%,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72%,GDP占全省的83%,實現(xiàn)山西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由“水瓶頸”向“水支撐”轉變。
到2015年,骨干水網(wǎng)基本建成后,全省包括引黃水在內(nèi)的地表水供水量達到61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將由目前的35億立方米減到25億立方米,全省年總供水量將達到86億立方米,可以保障全省轉型跨越發(fā)展和建設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用水需求。
大水網(wǎng)建設是“十二五”山西水利工作的核心和重點,包括已建、在建和規(guī)劃工程共76項。今年的主要任務是:3月中下旬,作為大水網(wǎng)建設標志性工程的太原市東山調(diào)水工程將率先開工,到今年年底完成15公里輸水工程建設任務;力爭開工吳家莊水庫和長治盆地供水工程。到今年下半年如吳家莊水庫未能按期開工,將先期開工長治盆地供水工程,以解決上黨老區(qū)發(fā)展用水需求。其余新建工程將在2012年及以后擇機開工建設。
山西水利“十二五”熱點
兩縱十橫,六河連通
“兩縱”分別是:北起偏關縣老牛灣,南至運城風陵渡的黃河北干流線,全長763公里,構成山西大水網(wǎng)的一條天然縱向水道,是向境內(nèi)供水的主要水源地。近千公里縱貫我省南北的汾河——涑水河線,形成又一條縱向水道,使全省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實現(xiàn)水量的“多源互補、豐枯調(diào)劑”。
“十橫”有:太原市和朔同盆地供水體系;忻定盆地供水體系;呂梁山區(qū)供水體系;晉中盆地供水體系;陽泉供水體系;長治盆地供水體系;晉城沁丹河供水體系;臨汾盆地供水體系;運城和臨汾汾河下游谷地供水體系;運城涑水河供水體系。
“六河連通”的六河分別是:黃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我省列入全國有關規(guī)劃的101座病險水庫,經(jīng)過3年的整修,2010年年底已全部竣工驗收。“十二五”期間,在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的同時,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2012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全國規(guī)劃的144座小(Ⅰ)型水庫除險加固,2013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全國規(guī)劃的130座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到2015年,消除全省水庫安全隱患。
水利工作三條紅線
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qū)限制納污將成為水利工作的“三條紅線”,按照中央部署,我省將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到2015年,力爭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從現(xiàn)在的80立方米降到53立方米以下。力爭通過5—10年努力,使我省蘭村、古堆及洪山等千古名泉得以復流。
“百縣百河”綜合整治
“十二五”期間,在完成汾河等11條重點河流生態(tài)治理的基礎上,全力推進我省列入全國規(guī)劃的89條河流、112個項目的“百縣百河”綜合整治任務。
通過實施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建設人字閘、翻板閘調(diào)蓄河流來水,到2015年,使全省百條河流重點河段防洪能力由現(xiàn)狀的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標準。
同時,按照“治理一條河流、美化一座城市、造福一方百姓”的指導思想,利用和流水生態(tài)優(yōu)勢,實施河道綜合整治美化綠化工程,力爭實現(xiàn)“堤固、河暢、水清、岸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