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邯鄲3月8日電(馬繼前 云俊德 范德銀 周同義)北京軍區某給水團,是一支滿載功勛和榮譽的部隊,先后參加過抗美援越和抗法援老、利比里亞和蘇丹達爾富爾維和、西南抗旱等重大任務。官兵長年奮戰北疆找水打井第一線,部隊曾涌現出的李國安等全軍重大典型。目前,革命老區河北涉縣遭受旱災,英雄部隊又出現在這里,再次為缺水群眾尋找救命之水。
達爾富爾維和 部隊克服種種艱難
從2007年10月開始,我國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去維和部隊,給水分隊來自北京軍區某給水團。任務是尋找地下水源,為聯合國維和人員和當地民眾解決生活用水。
達爾富爾地區位于蘇丹西部,經濟落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人口膨脹、放牧過度,荒漠化現象加劇,慣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沖突,許多地方處于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加上近年來石油等礦產資源不斷被開發,部族之間為爭奪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鄰國也卷入其中。
達爾富爾地區是聯合國維和條件最惡劣、戰亂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北京軍區某給水團維和官兵遇到反政府武裝騷擾、自然環境惡劣、各種傳染病等系列困難。
首先是安全形勢錯綜復雜。官兵們的任務區在蘇丹內戰的主要區域,盤踞此地的各派為爭奪水源和擴大各自勢力范圍不斷戰斗。官兵們打井現場,附近村莊是反政府軍的地盤,站在操作臺上的官兵邊工作、邊擔心著叢林的深處的槍口。
時任中國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大隊副大隊長衛華記憶尤深,炎熱、高溫、機械聲音和灰塵都能克服,最擔心施工作業時遭到不明身份武裝人員的襲擊。一天晚上,官兵們回到營地,營區的外面突然響起了激烈的槍聲。營區外約200米處一股武裝人員挎著槍,騎著駱駝從營區西南向東南游動,并不斷向天空鳴槍。那個夜晚,整個營區在槍聲中度過。
飲食保障困難。官兵最初幾個月只有牛羊肉和稀飯可以吃到。戰士魏國回憶,因為沒有蔬菜吃,導致缺少維生素,出現皮膚干裂等病狀。官兵只好從國內帶來種子開荒種菜。
沙漠地區飲水更是棘手。為了解決聯合國人員飲水難題,中國維和部隊承擔了在沙漠中打井的任務。2008年10月16日上午,一股清泉從火成巖中噴涌而出,標志著我給水團官兵開創了聯合國維和部隊用水自給的先河,同時也書寫了我軍首次在國外找水打井成功的歷史。
自然環境惡劣和傳染病盛行中國維和部隊也需要克服。維和任務區位于赤道和北回歸線之間,最高溫度可達50攝氏度。且風沙大,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是常客,大沙塵暴過后,很多帳篷布都成了布條,即使在帳篷里也要戴著口罩。蘇丹當地醫療條件較差,艾滋病等十幾種傳染病流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因病而亡。由于維和官兵防疫工作到位,還沒有官兵受到感染。
戰士們大都很年輕,最小的才17歲。遠在異國他鄉,緊張的工作、單調的生活、遠離親人,高危環境的壓抑、語言不通等不利因素,給年輕官兵們帶來很大壓力。中國維和部隊通過思想工作,心理疏導和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把人文關懷送到每名官兵的心窩上。
作為聯合國第一支部署到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聯合國維和力量,中國維和部隊以優良的作風、嚴明的紀律、精湛的技能,出色地完成了聯合國賦予的各項任務,創造了“第一次在地質結構復雜、地質資料奇缺的蘇丹打出可飲用的井水”等多個紀錄,贏得了聯非達團以及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贊譽,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現了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聯非達團特別代表阿達達贊嘆:“中國工兵分隊在達爾富爾創造了奇跡”。聯非達團總司令阿瓜依將軍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記者會上高度贊賞了維和工兵分隊表現出來的專業能力。2008年10月11日,鉆井官兵和戰友們共315人被全部授予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
英模精神激勵 為民找水再立新功
英模的精神一直激勵著這支部隊。被草原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草原水神”的前團長李國安擔任團長期間,帶領全團官兵在內蒙古北部高原、八千里邊防線和張家口地震災區等地打井500多眼,解決了10萬軍民吃水、用水難的問題。
在李國安等英模人物的帶動下,部隊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融入了每一名官兵的血液里。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了給水團更多的任務。他們常年戰斗在浩瀚沙漠中和人跡罕至的邊關塞外,風餐露宿,付出了血汗、青春甚至生命。近20年來,北京軍區給水團官兵轉戰北疆,打井1000多眼,為解決戰區野戰給水和當地群眾飲水難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支英雄的部隊常年開春出發,立冬凱旋。2010年春,團隊接到赴滇打井抗旱的命令。他們長期在華北地區找水打井,此次他們來到云南抗旱一線,是第一次大跨度、遠距離執行任務。很快,官兵們發現挑戰異常嚴峻:與北方地區相比,這里地質構造差異大,大型打井設備難以運達。
云南省石林縣板橋鎮龍潭村小官莊屬于嚴重的貧水區。團長蘇鎖龍帶領官兵發出鏗鏘誓言:再苦再難,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10支鉆井分隊在各個任務點全部開鉆,其中兩支分隊在到達的當天夜里啟動鉆機,創造了當日卸載、當日開進和當日開鉆的最快速度。
極其復雜的地質結構,工作遇到很大困難,晝夜只能鉆進3米。官兵們吃在工地,住在帳篷,人員三班倒,鉆機24小時連續運轉。鉆透424米后,終于掘出噴涌的甘泉。村民們歡呼雀躍:解放軍創造了神話!
總工程師陳福全從軍30年,2010年年初接到轉業命令,聽說部隊受領赴西南旱區抗旱的任務后,立即要求參加抗旱。工程師李本建因胃出血住院,聽說鉆機“卡鉆”,立即拔掉輸液管跑回了鉆臺上。中士劉志敏強忍父親去世的悲痛,徹夜工作在機臺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數據詮釋“忠誠”,抗旱打井120天,共打出成井105眼,幾乎平均一天打出一口井;421名官兵從進入作業區到最后撤離,沒有休息過一天,超額完成任務。
2011年春,部隊又接到赴山東和河北抗旱的任務。48小時后,部隊就揮師南下。“變的是任務,不變的是對黨的絕對忠誠,以及牢記緊緊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這是給水團無往不勝的最好詮釋。”給水團政委黎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