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210.31億噸污水,但是每年產生的污泥也有900萬噸,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
日前,記者跟隨環境保護部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第18核查組,走進了楚雄市新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一走進廠里,就可以看到整齊寬大的污水處理池和嶄新密布的管網。大股發黑的污水進入污水池,經處理后,略顯黃色的水達標排到環境中……
盡管污水處理廠環境整潔、井井有條,但記者總聞到空氣中有隱隱的臭味。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說,這是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堆放在處理廠角落所散發的氣味。
其實,臭味只是污泥的一個問題而已,其最終“去處”才是城市污水處理廠最大、最撓頭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基本采用活性污泥法。據統計,用該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1萬噸城市污水,約產生4—5噸濕污泥,含水量約為80%。
據2010年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我國污水處理廠污水年實際處理量210.31億噸。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194.41億噸。在今年1月召開的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5000萬噸/日,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京市固體廢物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劉陽生介紹說,目前我國每年產干污泥約900萬噸,約占總垃圾量的0.3%,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
這么多的污泥該如何處置,該往哪里去?由于污泥是生活污水污染的“凝結體”,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據悉,城市污泥原本是較好的農業肥料,氮、磷、鉀含量遠高于農家肥,但污泥含有寄生蟲、病菌等,臭味問題尤其突出。環保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也坦承,由于我國農田和林地與農民生活區非常接近,如果用污泥肥田肥林,農民因無法忍受其氣味,而不愿意接受。況且農業生產有季節性,污泥堆肥受到季節和銷售半徑的明顯影響,即使沒有臭味等問題,農林業利用也無法全部消納城市污水處理廠大量、穩定產出的污泥。
除了堆肥,污泥處置還有填埋、焚燒處理方式。
“垃圾填埋場很不喜歡污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直言道。
不喜歡的理由很充分。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表示,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是一層一層堆積并壓實的,但是濕污泥含水量約為80%左右,這樣的污泥就像黏稠的稀湯,不能堆積,污泥縮短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壽命,被填埋的污泥變干后,還可能造成垃圾場的垮塌;污泥很容易堵塞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收集管道,影響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行;污泥堆積發酵就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并散發惡臭,甲烷是易燃易爆氣體,導致垃圾填埋場的安全隱患。據報道,深圳、重慶等地垃圾場就因此發生過爆炸事件。
2007年建設部出臺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混合填埋泥質》標準和2008年環保部出臺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中都明確規定,污泥混合填埋含水率應小于60%。
“這個規定很難做到。”有專家告訴記者。
污水處理廠無論是采用板框壓濾機、帶式脫水機還是離心脫水機,處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仍有70%—80%。劉陽生算了一筆賬,1噸80%含水率的污泥需脫出200公斤的水才能成為75%含水率的污泥。如果采用熱能蒸發方法需消耗25公斤煤或18.3立方米的天然氣,能耗很高,經濟不可取。
劉陽生比較肯定的方式是污泥焚燒,認為這是“徹底無害化、最大程度的減量化”。但是污泥焚燒成本高達每噸六七百元,焚燒還可能產生二噁英,如同垃圾焚燒一樣,污泥焚燒在全國也遭到反對。劉陽生坦言,現階段,污泥焚燒方式在全國也很難推廣。(記者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