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記者在22日至28日的“中國水周”采訪了解到,為了保護東江水資源,粵贛兩省共同攜手,全方位加強東江水資源保護,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東江水質不斷提高,有力保障流域內的群眾和香港同胞的用水安全。
東江跨越廣東、江西兩省,是廣州、深圳、河源、惠州、東莞和香港等地4000多萬人的主要飲用水源,香港75%的飲用水源來自東江。

東江水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維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圖為新豐江水庫。
保護水資源從源頭做起
據了解,東江發源于江西尋烏縣三標椏髻缽山,海拔1101.9米,東江在尋烏縣境內的流域面積1964.79平方公里,占尋烏縣總面積的85%。該縣享有“稀土王國”和中國“蜜桔和臍橙之鄉”等美譽。是有名的果業大縣,果業是該縣的支柱產業。2009年,全縣果業總面積43.3萬畝,產量達50萬噸。該縣在開發稀土礦業和發展果業,帶來很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水資源造成很大威脅。
近年來,江西省和尋烏縣委、縣政府在保護東江水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江西省人大通過了《關于加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定》,尋烏縣出臺了《關于加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實施方案》,以及其他有關東江源生態保護、果業開發管理規定等6項決定和通知,從法律法規層面加強東江水資源保護。先后實施了退果還林、廢舊礦區復綠、生態移民、農村沼氣、農村改廁等工程建設。
尋烏縣水利局曾邑峰局長告訴記者,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尋烏縣已嚴格控制果樹種植,對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果林,實施退果還林,目前縣財政已出資920萬元,征收果樹9萬株。同時在全縣實施以沼氣為主要內容農業生態工程,全縣建設沼氣池15000個,有效減少農村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水資源。
據尋烏縣縣委書記馬玉福介紹,為了從源頭保護好東江水資源,尋烏縣已取消了商品林砍伐指標,為此縣政財政每年不僅減少收入1000多萬元,而且還要補助林業部門200萬元。
據悉、稀土礦開采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對東江水的一大威脅,尋烏縣已對稀土礦開采開展專項整治,禁止開采稀土礦,并專門成立了礦山公安分局,開展礦山執法檢查。#p#副標題#e#
據馮玉福介紹,為補償因關閉稀土區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江西省每年從省財政為尋烏縣財政轉移8000萬元。尋烏縣還積極開展廢舊礦區的復綠工程,對面積25平方公里的廢舊礦區進行綜合整治,現已初見成效。
據介紹,對東江源頭水資源的保護,也得到香港、廣東有關組織的支持。香港環保公益組織“地球之友”于2008年11月22日進駐東江源村,開展東江源生態保護工作,該項目負責人陳志強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東江源村群眾進行廁所改造、建設沼氣池、植樹造林以及在小學中開展環保知識教育,每年都要請專家為小學生上課2~3次。目前,該組織在東江源頭植樹造林200多畝。
出臺保護辦法婉拒巨額項目
對于東江下游的廣東省,為東江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也不遺余力。
據了解,廣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為管理和保護東江水資源,先后出臺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廣東省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等多個法律規章,特別是將于今年5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明確禁止在庫區從事破壞水資源的采石、開礦、取土、陡坡開荒、毀林開墾、大規模禽畜養殖等活動。并規定水庫庫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庫區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調整產業布局,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確保水庫庫區水質達到地表水功能區和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對庫區水環境質量負責。同時明確在水庫庫區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應當嚴格控制興建旅游項目。這對保護東江水資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據悉,東江沿線各市,對東江水資源保護也特別重視。據河源市水務局溫副局長介紹,為保護東江水資源,河源市啟動了21個行業的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婉拒了400多個總投資500多億元的有污染工業項目。先后下發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萬綠湖集雨區環境保護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強新豐江楓樹壩水庫及入庫支流水質保護的通知》、《印發河源進一步加強東江水質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以及《關于實行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問責制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對重點污染源實行在線監控工作,全市23家企業實現了環保在線監控。
據東莞市水務局介紹,為進一步保護東江水資源,東莞市投入430萬元,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實施石馬河調污改建工程,有效提高了調污工程的截污、調污能力。并全面整治電鍍、漂染、造紙、制革、洗水、印花等六大重污染行業,至2009年底共關閉污染企業153家。惠州、深圳和廣州等市,也紛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東江水資源保護。
水源保護任重道遠
東江水資源保護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還存在種種隱憂,面臨的壓力和形勢也很嚴峻。
據尋烏縣水利局曾邑峰局長介紹,由于該縣實施退果還林工程,當地農民失去了重要的增收途徑,一時找不到替補產業,收入也相應地大幅減少。東江源村的村委書記張昌權告訴記者,他家里原本有100棵果樹,每年光是賣水果,純收入就有8000元。在實行退果還林之后,這項收入也就沒有了,村里其他人情況也差不多。因此,在保護水資源與發展經濟之間,還存在尚未破解的難題,地方政府檢查監督工作稍微放松,各種破壞水資源的行為就會反彈。
有調查顯示,東江流域的水庫庫區存在不同程度采石、開礦、陡坡開荒、毀生態林種經濟林、大規模禽畜養殖等破壞水資源的活動。要全面貫徹實施《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還需要做大量的艱苦的工作,面臨的壓力也很大。
另外,東江流域內水庫庫區的農村垃圾未做無害化處理,庫區內的縣城污水處理廠由于缺乏資金,污水收集管道未配套,運行費用未解決,許多污水處理廠無法正常運行。這些都給東江水資源保護帶來很大壓力。
東江水資源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