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務局理論學習中心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當前水利建設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有很多新亮點和新要求,令人十分振奮。
深圳市水務局要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重要指南,牢牢把握特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機遇,緊緊圍繞創造“深圳質量”這一中心,以人水和諧、質量效益、綠色低碳為發展導向,以構建水資源綜合管理體系、供水保障體系、防洪減災體系、水環境綜合整治體系、水務穩定投入保障體系和現代水務管理體系六大體系為主要任務,全面實施水務“十二五”規劃,加快推進深圳水務工作重心由原特區內向全市一體化發展轉變,發展路徑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為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提供堅實水務保障。
加快構建水資源綜管體系
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充分發揮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的優勢,以創建國家水資源綜合管理試點城市為載體,加快制定全市各區水量分配方案,建立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和水資源管理責任考核體系。
把水資源論證作為產業規劃布局、新上項目的剛性前置條件,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嚴控高耗水、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
加快制定各區、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戶實行重點監控。細化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積極開展國家節水型社會創建活動,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范工程,普及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準,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不斷降低萬元GDP水耗,到2015年下降20%以上,約15立方米左右。
加快構建城市供水保障體系
加大“外引內蓄”水源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保障城市發展用水需求。第一,圍繞2015年全市GDP達到1.5萬億元的經濟發展目標,積極爭取上級水利部門支持,完善與東莞、惠州的協作機制,合理調劑東江用水,補足遠期可能出現的水源供應缺口。第二,加快推進公明供水調蓄、清林徑引水調蓄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設,將應急供水保障能力提高到3個月左右。第三,立足深圳本地水資源開發潛力不大的現實,積極推進東江引水三期、西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構筑“雙水源”保障體系,確保城市長遠發展水源需求。第四,積極推進雨洪和再生水資源利用、海水淡化等示范項目試點,加大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力度。第五,強力推進優質水入戶工程,重點落實老化供水管網改造以及取消供水“中間層”等民生任務;加快原特區外村級小水廠整合,構建一體化供水網絡。
到“十二五”期末,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全市供水覆蓋率達到100%,年供水總量22億立方米以上,水廠日供水能力729萬噸以上,供水水質全面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應急供水保障能力達到3個月左右。#p#副標題#e#
加快構建城市防洪安全體系
以特區一體化發展為契機,全力推進原特區外支流河道的防洪達標工程建設,達標加固沿海堤防,加快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步伐,超前規劃建設前海地區及東部大鵬半島排水設施,盡快完善光明、龍華、坪山、大運等“四大新城”排水設施配套建設,突出抓好坂田、民治等“一體化先行示范區”供排水等水務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積極推進深港、深莞惠界河及跨界河流的綜合治理。健全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防汛防風抗旱管理體制和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開展涉河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編制全市重點防護對象洪水風險圖,推進防洪風險管理,提高預警預報水平,強化風險監管和搶險物資儲備。
到2015年,防洪減災綜合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防洪排澇能力基本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河流防洪達標率由現在的25%提高到60%以上,基本消除易澇區。五大河流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其他達到20—50年一遇;岸線海堤達到相應的防潮標準。
加快構建水環境綜合整治體系
按照“正本清源、截污限排、資源利用、綜合治理、建管并重”的方針,以流域為單元,以流經老百姓生活區和規劃新城、影響城市主要景觀的河段以及跨界河流為重點,堅持流域規劃、綜合治理、生態治河的原則,統籌抓好防洪排澇、截污治污、生態景觀三大任務,按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實現防洪整治與水污染治理、生態景觀建設有機結合,全面改善河道水質,全力提升城市水環境。
一是大力推進原特區外地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干管、支管網建設,加快污水深度處理,大幅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污水再生利用率和河流水質達標率;抓緊污泥處理廠(場)建設,盡快滿足全市污泥高水平處理處置要求;二是加強源頭排水監管,貫徹實施排水許可制度,全面實施新一輪正本清源行動,以執法整改和工程措施為手段,在規范排水戶源頭排放、健全小區(片區)排水管網、完善市政排水管網三個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和執法力度,落實規范排水,最大限度實現城市排水系統的雨污分流。三是加強河道和排水管理,強化治污設施運營監管,提高減排效能。強化對污水處理行業監管,加快推進寶安、龍崗等地區河道和排水設施專業化、市場化運營工作,形成完備的市場準入、服務考核標準體系,實現建管分離、管養分離,實行精細化管理確保污水廠、管、網設施發揮應有的工程效益。四是采取小流域綜合治理、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加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執行監管,把好水土保持設施驗收關,加大對生態敏感區、水源涵養區、濕地的保護,實施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隔離圍網管理;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到2015年,全市水環境保護與河流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建成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其他區域80%;主要河流重點河段水質達到景觀水體標準,跨界河流交接斷面水質滿足規定要求。
加快構建水務投入保障體系
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水利投資政策,但要不折不扣落實政策、切實用足用好政策,還需要花大氣力、下真功夫。一要切實抓好水務規劃,做好重大項目的儲備和投資政策安排,千方百計加大公共財政的民生水務建設投入。二要細化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設、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不少于15%的資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和水資源工程建設、延長水利基金收取等配套政策。三要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四要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探索完善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污泥處理設施BOT、TOT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市供水、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項目建設和運營。
加快構建現代水務管理體系
建立以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為基礎的現代水務管理體系,是適應城市化進程加速的需要,是不斷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創新水務發展體制機制的現實需求。一是深化水務行政管理體制一體化改革,統籌規劃、統一管理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涉水事務,合理劃分市、區水務管理事權,推動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運行機制。二是深化水管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落實好公益性、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務設施管理和維護模式。三是協調推進水價改革。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居民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和工商業用水超額累進加價制度,大力促進節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四是創新水務科技體系。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務發展戰略研究、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瓶頸技術、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推進水務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數字水務”工程,加快防汛防風抗旱指揮系統、水資源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污水處理在線監測系統的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水務現代化。五是加強依法治水和科學管水能力建設。抓緊修訂出臺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文件,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健全水政執法網絡體系。科學編制水務規劃,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務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