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素有“千湖之國”美譽的芬蘭,境內超過18萬個湖泊星羅棋布。長期以來,芬蘭歷屆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都十分重視保護環境,芬蘭各地空氣清新,有水皆清,令人賞心悅目。
造紙工業是芬蘭的傳統產業。上世紀60年代,芬蘭造紙工業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影響了全國湖泊、河流的生態環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公眾對此反應強烈。為此,芬蘭政府開始立法限制污染物排放。
1962年,芬蘭第一部水法誕生。芬蘭各級水資源管理和環保部門依據水法,重點對嚴重污染水源和空氣的造紙、紙漿、化工和金屬工業企業進行綜合治理,規定相關企業必須限期建立污水和廢液處理系統,逾期沒有達標的企業將被課以巨額罰款、停產整頓甚至被關閉。這些措施使工業廢水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湖泊、河海和地下水的質量有明顯改善。
為進一步減少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1992年起,芬蘭政府對工業企業實行環保許可證制度。工業企業在設計規劃階段或更新擴建以及使用新原料時,必須申請環保許可證,得到批準后才能投產。芬蘭環保部門有權隨時獲得工業企業廢水或廢氣排放的有關資料,以便對企業進行監督。如果發現企業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可以立即采取強制措施或要求法院和警方協助進行處理。
在城市水源保護方面,芬蘭各城鎮均建有高效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生化處理。芬蘭擁有世界一流的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凈化后的水質純凈程度符合普通用水標準。
除此之外,芬蘭有關部門還通過取樣檢測對水資源質量實行不間斷監控,并定期檢查和維修供水系統和下水管道,制定應付諸如原油和有害化學物質泄漏等對水資源產生污染的重大突發事故的措施。對于人口散居和偏遠地區,有關法律規定,凡是居住人口超過50人的居民區、旅館、度假中心和其他設施,必須建有污水處理系統,禁止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河流或地下,以免污染水資源。
農村產生的水源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藥污染和禽畜糞尿污染。為解決這一問題,芬蘭政府制定了環境管理計劃,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對農藥和化肥征收污染稅,從而間接地限制農藥和化肥的用量。此外,專業養殖戶飼養動物頭數超過規定限額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請經營許可,并建造畜糞處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