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遼寧省環境科學協會2011年“科學低碳、普及低碳”學術年會上,遼寧環境科技界推出《關于遼寧省環境保護工作的專家建議函》。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也是解決全省突出環境問題的戰略機遇期。2011年的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二五”將是遼寧生態環境的大幅度修復期,要治理好遼河、大凌河等江河流域,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模式。新形勢新任務為環境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使命,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當以時代的需要為己任,積極建言獻策并投身于環境保護這一利國利民科學發展的實踐中。此建議函即是在眾多環境科技專家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以期為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科學決策、實施管理等過程中提供參考。
整體推進 深化生態遼寧建設
遼寧生態省建設起步階段已經結束,今年是整體推進階段的第一年。生態省建設起步階段歷時5年,整體推進階段的時間跨度將長達10年。通過調研遼寧生態省建設的做法和經驗,建議應該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創新生態省建設的體制與機制: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二是建立生態省建設的責任機制與落實機制,三是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進生態省建設向深層次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保障與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好幾大生態體系: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生態環境體系、生態人居體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推進生態遼寧的創建工程。加大對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的指導和推進力度,積極開展遼寧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堅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以綠色發展帶動環境保護,著力推進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努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進一步強化全省自然保護區管理,努力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以生態功能保護為重點,加強遼東水源涵養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以受損生態系統恢復為重點,組織開展遼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恢復示范區建設,加大生態脆弱區保護與恢復力度。
健全生態省建設的科技支持體系。要盡快制定和完善生態省建設科技發展規劃和有關的政策措施,將生態建設急需攻關的技術與項目,列入國家和遼寧省科技發展規劃;建設好科技園,以科技園區為平臺,盡快建立遼寧生態省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基地;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采用各種有效措施,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人才參與遼寧生態省的建設;加強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省內高校的帶動作用,為遼寧生態省建設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
實施總量控制 鞏固擴大污染減排治理成果
“十一五”期間,遼寧的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進入全新階段,國家已將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項主要污染物納入約束性指標。為解決污染減排工作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實現良好開端,專家特提出如下建議:
以總量控制指標為抓手,深入推動污染減排。嚴格控制污染增量,實現增產減污。構建從資源、能源、污染物產生到排放、流通等環節的全過程減排機制。采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全面開展污染減排工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清潔生產,繼續抓好管理減排和工程減排。加大管理減排力度,重點抓好已建成脫硫、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加大工程減排力度,開展城市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管網配套建設、脫氮除磷、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和中水回用設施建設。繼續實施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從重點行業總量削減向全面減排轉變,開展鋼鐵、石化、水泥、有色等非電行業脫硫設施建設和結構調整。全面展開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形成以防治火電行業排放為核心的工業氮氧化物防治體系。逐步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強化養殖小區、規?;B殖場等污染設施建設和運行,從而削減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按照“兩化”目標 全面推進“兩河”流域水環境保護
“十一五”期間,遼寧實現了遼河治理的第一階段目標,全流域消滅劣Ⅴ類水體。“十二五”期間,要重點開展遼河、大凌河兩河流域生態建設,恢復流域自然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遼河流域、大凌河流域生態化、景觀化的目標,讓兩河流域成為百姓的親水休閑樂園。
2011年是兩河保護區治理保護攻堅之年,應繼續加大力度,使兩河干流生態環境根本轉變,實現重大決定性進展。為此,專家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以讓河流休養生息為指導,繼續推進兩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明確流域各類跨界水質控制斷面并明確考核目標,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把總量控制要求分解落實到污染源,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在全方位深化遼河治理的同時,用治理遼河的經驗做法開展大凌河流域環境整治;將流域規劃、水源地保護規劃統籌考慮,統一解決流域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防治城市和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的環境污染。要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重點解決水源地受高氨氮、高有機污染和石油類、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威脅問題,保護好大伙房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確保全省飲水安全;要深化重點工業點源治理,全面落實“上大、壓小、提標、進園”方針,加快規劃建設造紙產業園區,參照造紙行業整治經驗,加大對其他重污染行業的整治力度,以確保兩河流域不再產生新的污染源;實施污水處理廠從建設到運營的轉變,全面推進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把管網、污泥、再生水利用作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全面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鼓勵再生水利用,將再生水利用率指標納入兩河規劃;全力做好河灘地生態恢復工作,形成一條上下游貫通、兩岸植被蔥郁、岸線平順清晰、河道暢通、水清草綠的優美生態帶;加強和嚴格保護區管理,確保在保護區內不再產生新的非法建筑物。
同時,專家還對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章立制,有效實施生態補償和生態修復;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產業體系;把握機遇,推進環保產業大發展快發展……均提出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