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海水淡化方式向海洋要水,已成淡水需求居高不下時,中國部分城市的重要戰略選擇。而面對海水淡化項目投產后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需將淡化海水納入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并統籌規劃。
在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天津,由于長期受困于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60立方米,為中國人均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遠低于世界公認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除采取外水內調的辦法外,天津在環渤海的濱海新區建起多個海水淡化項目,一系列工程生產的淡化水總量幾乎占到全國的40%。其中,北疆電廠在發電同時還規劃了日產40萬噸的海水淡化裝置,目前已經實現了10萬噸/日的海水淡化能力,并在中國首次大規模并入生活供水管網中。
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李虎說,從去年10月開始,北疆電廠生產的淡化海水已經大規模并入生活供水管網,這是國內首次利用現有市政管網大規模輸送淡化海水。日供水量也從最初的6000噸,增加到現在的8000噸。
盡管北疆電廠在技術及應用上有著美好前景,但由于淡化海水成本偏高,再加之客戶需求量明顯不足,企業“吃不飽”,超過八成產能不得不閑置。
記者在北疆電廠看到,已經安裝好的四臺先進海水淡化裝置中,只有一臺還在運行,其余三臺都處在停機備用狀態。
“目前一期已經建成的日產10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實際產量只有1.8萬噸。其中1萬噸電廠自用,另外8000噸并入市政管網。之所以造成產能大量閑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淡化海水較普通自來水價格偏高。”面對現實狀況,李虎也有些無奈。
據了解,北疆電廠生產的淡化水直接成本約為每噸4元,加上設備折舊和還本付息,每噸水成本高達8元。對比天津當地普通自來水4元左右的居民用水價和7元左右的工業用水價,明顯不占優勢。盡管如此,北疆電廠仍決定以4元每噸的虧損價格供水,并累計供水超過200萬噸至今未結算。
除了民用水,北疆電廠周邊大型工業企業也是潛在客戶,但目前幾家大型工廠或開采地下水、或使用自來水,對于價格明顯偏高的淡化水興趣不大。
李虎表示,設備長期閑置是對資本、資源的巨大浪費,每天不足2萬噸的產量效率比較低,如果開足馬力生產,成本反而可以降下來。
北疆電廠面臨的開工不足現象在當地并非特例。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廠日產水約7萬噸,目前全部供給乙烯生產廠作為工業用水;天津開發區的泰達新水源海水淡化廠已經停產;大港發電廠的兩套日產0.7萬噸淡化裝置僅有一套在用,主要供生產瓶裝水、桶裝水和自用。
對于當前暫時存在的困境,在李虎看來,如果國家有關部門能夠給予海水淡化項目一定補貼和幫扶,企業將有可能實現可持續性經營。
“海水淡化是一種戰略儲備資源,應適宜采取政府投資、企業經營的運營方式。政府可以考慮出臺類似電力系統對光伏、風電產業扶持的辦法,成立配套基金,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李虎說。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淡化海水應納入水務部門的統購統銷,并作為重要水源進行平衡分配,同時還應逐步限制對地下水的無序開采。
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也表示,最初合理的項目規劃布局往往是最主要的,在避免了同質化競爭的同時,也提前為作為產品的水找到了銷路。但現實情況是,高價、富余的產能究竟該如何利用。
一些企業認為,當下最需解決的是消化現有產能。可將海水淡化納入城市供水資源中,由水務部門統籌管理,平衡分配。尤其在同一區域內新建項目需進行整體規劃,包括布點、規模、技術路線等,避免一窩蜂上馬。
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則表示,淡化海水可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平衡分配,并加強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的水質技術研究。合理布局,充分考察市場需求,對產業做科學規劃和布局,以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并節約工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