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價改革或將在年底形成定案。近日,記者向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求證獲悉,此次水價改革重點在于制定合理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全面推行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和進一步完善城市供水價格管理。
一面是城市污水處理廠運營的艱難,另一面是通脹壓力以及終端消費者接受價格上漲的承受度有限。水價上漲成為發改委和地方政府的兩難命題。
水價中將新增污泥處理費用
“今后水價中將增加污泥處理的費用。”一位參與發改委等部門政策制定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污泥處理費用將合并在污水處理費中,這將使得污水處理費用從現在的0.8元/噸上漲到1.2元到1.3元/噸。”上述人士同時透露,“污水處理費調整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
該人士指出,目前政策規劃是,“十二五”期間將污泥處理納入污水處理成本中,這勢必造成污水處理費用提升。
由于污水處理費用從0.8元/噸上漲到1.2元/噸,意味著僅污水處理費一項便上漲超過50%。
目前,水價主要由水資源費、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三部分組成。污水處理費的上漲,無疑將使水價面臨上漲壓力。據了解,部分地區污水處理費已經有近3年時間沒有上漲。
近日,發改委價格司環境與房地產價格管理處處長倪弘介紹,在水價改革方面是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全面建設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擴大污水處理費的征收范圍,根據污水排放標準與處理內容適時調整污水處理征收標準,加大征收力度。同時,研究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補償問題,制定綜合性優惠政策,合理確定征收價格。有專家建議,政府應出資對即將攀升的污水處理費用進行補償。
供水價格方面,改革方案將通過深化供水行業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監管制度,促進供水企業提高經營和運行的效率以及服務質量,降低供水成本。同時實施成本公開,嚴格成本監審和完善聽證制度的基礎上,適度調整城市公共供水價格,合理疏導價格矛盾。發改委已經著手促進污水處理率的提升,以及征收污水處理費用的全面覆蓋。
據了解,由發改委環資司牽頭的《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已最終完成,并上報國務院等待審批,預計2011年年底前出臺。在該上報稿中指出,“十二五”末全國重點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縣城、建制鎮的污水處理率分別達90%、85%、75%、70%、30%。
污水處理廠運營艱難
發改委在水價中新增污泥處理費,原因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污泥已經同污水一樣,讓城市不堪重負。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固體沉淀物質。
據了解,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已達3000萬噸,但大部分污泥都簡單脫水后外運棄置,規范處置只占很小比例。同時,棄置后的污泥面臨再次污染水體及環境的風險,并向環境排放大量甲烷,其造成的溫室效應為二氧化碳的數十倍。
而污泥處理的成本現在并沒有加入到水價中。“現在污水處理費用為0.8元/噸,這一價格僅僅夠支付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成本。”清華同方水務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本來就僅能覆蓋成本的費用也經常被政府拖欠。”該人士表示,如果不出現政府拖欠水費的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日子還相對好過,雖然投資收益低,但投資回報相對穩定。
據了解,目前很多污水處理廠的投資方是以BOT的模式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即“建造-經營-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通過特許權協議,授權外商或私營企業進行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的融資、設計、建造、經營和維護,在規定的特許期內向該項目的使用者收取費用,由此回收項目的投資、經營和維護等成本,并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期滿后將項目移交回政府。
然而,清華同方這樣的水務公司擔心的是政府的支付能力,“遇到資金拖欠是經常的事情。”
按照政府與企業雙方制定的合同,地方政府每個月都要向清華同方支付數百萬元的污水處理費,一旦地方政府財政上沒錢,就不能及時給付費用。“政府雖然在運營資金給付上出現問題,我們也不可能采取極端措施停運污水處理廠。”上述人士表示。
該人士還透露,由于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回報周期過長,一些外資企業已經很少進入城市污水廠運營領域了,只是做一些技術轉讓和建設。
目前,污水處理廠運營所用的資金來自于水價中征收的污水處理費。有政府機構代為向工業企業和家庭用戶征收,“政府一旦拖欠給污水處理廠的費用,運營的壓力就比較大。”
此外,污水處理費用的價格已經3年沒有漲,而成本卻在持續上漲。今年6月,工業用電的價格每度上漲0.02元。“電費是污水處理廠主要的運營成本。”上述人士向記者表示,“在這種環境下,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污泥進行處理。”
由于支付能力不足,污泥無害化的轉化也面臨著壓力。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利用污泥進行水泥生產。世界上水泥產量最大的豪瑞集團,一直在等待時機,將污泥加工成水泥的技術帶進中國,但是其全球總裁馬庫斯在考察中國市場后向記者表示,污泥生產水泥比普通水泥生產成本高,“目前的暫時性困難可能主要在相關支持政策和技術標準的缺乏,政府和百姓對垃圾處理的支付能力還不足。因此,該項目的順利實施還需要等待時機。”
政策傾斜破解水價上漲難題
據發改委統計,2010年,全國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達到78.95%,基本扭轉了之前大量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不運行或低負荷運行的局面。
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不久前透露,正在編制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將突出配套管網建設、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專家傅濤向記者表示,如果發改委的計劃能夠執行,“重要的取決于政府支付給污水處理廠的費用落實。原因是目前的水價僅僅夠支付污水處理費用,這其中不包括管網建設的費用。”
然而,正如上文所述,水價三年未漲,而污水處理廠的成本不斷增加,加上地方政府經常拖欠污水處理廠的費用,這使得很多污水處理廠出現虧損。世經未來的報告數據顯示,2006年到2010年,污水處理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虧損平均增速達29.23%。
一面是城市污水量的增長,另一面是污水處理行業虧損導致的投資增速放緩。提高水價成了發改委的必然選擇。然而,城市水價上調又牽扯到民生,因此,城市水價上漲需要召開聽證會,不可能在價格上一步到位。
為了推動污水處理行業的良性增長,緩解水價上漲帶來的價格壓力,地方政府需要尋找解決辦法。政策傾斜是一種理想的策略。“這個時候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污水處理廠一定的補助和政策支持。”傅濤建議。
據了解,發改委編制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了對污水處理廠將完善政策性優惠,“不斷完善落實用地、用電、稅收等優惠政策,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項目管理,確保項目規范建設和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