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健康與海洋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近日在海口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論壇上表示,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繁榮,但也給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吳曉青指出,目前我國海洋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有: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依然嚴重;沿海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環境監測和監管能力有待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在此次論壇上也表示,與陸地相比,海洋生態系統更脆弱,更具不確定性。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海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海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除了上述的幾個問題,海洋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生態健康風險不容樂觀;海洋生態建設、管理與保護的法規體制還不健全;海洋科研、教育實力與國力不符等也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副研究員叢丕福還表示,我國海洋特別保護區總面積雖然已近36萬公頃,但整體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首先,海洋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較小,空間分布不均衡,與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相對照,海洋保護區的面積僅占1.12%,還沒有達到國家對于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的目標。其次,由于各地經濟實力和人才資源發展不均衡,各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個別保護區的管理仍停留在簡單的看護水平上,影響到保護區功能和效益的發揮。
今年5月國家海洋局發布《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水質污染嚴重,劣四類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約4.8萬平方千米,比2009年增加1.8萬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1000萬噸以上。2010年,我國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占76%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