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水質的不管供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利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中的“九龍治水”,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通過建立水務局,推動了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即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從“九龍治水”到“一龍治水”,水務一體化改革能否起到增強供水能力、節約水資源的作用?改革的風險在哪里,應當如何推進?
如何破除多頭治水
同遭暴雨,不同城市,兩種結果。
2011年夏季,全國多個城市遭遇暴雨,道路積水、地鐵故障、擁堵不堪,市民生活遭受嚴重影響。
同期,江蘇省徐州市也遭到暴雨侵襲。6月23日這天,每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達到短時暴雨級別。曾經也是“逢雨必澇”的徐州,這次卻沒有出現大面積積水的現象,一些路段的短時存水也在雨后不久就消退了。
在暴雨的天氣預報發布后,水務局立即組織調度,提前布置開閘,降低市區故黃河、奎河等主要河道水位;及時打開市區各主要路段排水井箅,全力下泄雨水;并派專人值守路邊排水的窨井蓋,所有水務工作人員到崗到位,暴雨來臨時已經做好全部準備工作。
在徐州水務局局長馮正剛看來,“這正充分體現出水務一體化的優勢”。
即便知道要下暴雨,作上述應急準備也需要協調三四個職能部門,等到下雨積水時,協調工作可能還沒完成,“現在所有相關部門都已經歸入水務局,一體化改革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馮正剛說。
2010年8月,徐州水務局正式成立,將原本分屬于建設、環保、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的涉水事務全部歸入水務局,實現了對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
“改革以后,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機制順了,事情好辦了,水務工作多年的欠賬,如今也都可以補上了。”徐州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韓剛表示。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分部門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門管理,供水與排水由城建部門管理,污水處理由環保部門管理,以致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水質的不管供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利用。這就造成了我國目前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實行水務一體化,對區域的防洪、除澇、蓄水、供水、排水、節水、水資源的保護、污水處理及其回收利用等統一管理,才能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暴雨應急只是一個縮影,改革以來,徐州市的供水和污水處理等水務設施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通過實施城市安全供水工程,徐州市興建加壓泵站,疏通管網瓶頸,提標改造地表水廠,城區日供水能力比原來提高10萬噸,城市高層住戶用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群眾投訴率下降47%。
如何化解投資困局
近兩年,各地紛紛上調自來水價格,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經過這一輪漲價,人們驚訝地發現,經過幾年的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原來印象中屬于政府部門的自來水廠,不少已經完全變成了市場化的企業,甚至有很多已被外資企業占據。
水務市場化改革給“半死不活”的水務行業帶來了活力,但改革過程中也出現了“一賣了之”、“價高者得”的不良傾向。加之近年來公共財政對城市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水務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只能通過不斷上調水價來彌補,最終由普通居民埋單。
投融資機制不完善也是困擾水務一體化改革的重要難題。目前,全國已經有200多個市縣不同程度進行了水務一體化改革,但不少地方一體化后出現融資困局,政府投資主體缺位問題日益明顯,新的投資渠道又沒有建立起來,水務市場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格局并沒有隨一體化改革而形成。
正是預見到這一難題,徐州市在一體化改革同時,組建了投融資平臺“新水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城市水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政府應該作為投資主體。水務一體化也需要資金和技術作為后盾,而目前國內的水務投資機制還滯后于一體化改革的發展,因此我們堅持把融資平臺作為一體化改革的一部分,納入水務局下屬企業。”馮正剛表示。
據新水公司總經理王智輝介紹,徐州市將現有的存量資產打包,進行銀行融資。由于財產穩定性好,水務項目符合國家政策導向,貸款給公用事業銀行也能得到穩定的回報,目前為止融資形勢良好。融資平臺成立以來,累計融資已經達到3.3億元,同時,還有一些項目在洽談中。
多渠道的融資,改善了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以前投入水務行業的,一年不超過2000萬元,2010年達到5.37億元,2012年投資將達到8.5億元。”王智輝說。
“實踐經驗表明,水務一體化的發展必須走市場化、產業化、專業化及社會化的道路。”住建部專家指出,政府應積極創造條件,在保證有效監管的同時,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水務行業的改革,滿足城市發展對水務行業的需求。
如何定位政府角色
徐州水務局一體化改革一年多來,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如此,在看似“順風順水”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還是感受到上下級體制銜接不順暢、規模效應和經濟效應無法充分發揮等問題。
“水務局作為政府部門,如何在充分發揮市場功能的同時,做到管理到位而不越位,避免一體化后出現壟斷和其他弊端,都是重要的問題,也是風險。”馮正剛表示。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表示,在后“水務一體化”時代,政府應該進一步強化監管職責,監管好各水務企業,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
同時,應建立健全與一體化改革相適應的管理體制,進一步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的模式。此外,政府公共財政對城市管網等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還要不斷加強。
水務一體化,不僅僅是國有資產和相關機構的簡單重組,其運作過程與傳統模式完全不同,對政府來說是一種挑戰。有專家建議,政府可以聘請專業的咨詢機構作為顧問,幫助政府在對水務行業擁有監管和控制力的前提下,打造良好的水務市場環境,使政府在科學運作的基礎上做好監管和調控工作,通過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手共同促進水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水務改革的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徐宗威指出,一體化改革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途徑。只要能實現節約用水、合理用水,都是可行的,都應該鼓勵探索和嘗試。“整個公用事業下一步的改革方向,首先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同時要明確并強化政府監管責任,設立嚴格的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加強對市場秩序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