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連云區地處北云臺山腳下,境內有大小澗溝40多條,每到汛期,上游幾萬噸的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被直接沖入港區。而連云區連島、高公島、西墅等漁村“靠海生活”的漁民達4萬多戶,海洋污染給當地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帶來了災難。
在連云區西墅村曾發生近海養殖場受污染之災。所養殖的紫菜因受陸源污染而大幅減產,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些靠海生活的人,其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失,其中有11戶養殖戶失去生活來源,陷入了窘境。連云區法院受理此案后,依法判令違規排污企業賠償損失,并發出了陸源污染近海補償令。這只是“陸源污染”造成養殖損失的一個縮影。
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從源頭上預防陸源污染直接排入大海,近兩年來,連云港市連云區在加快沿海開發、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進程中,針對轄區環境容量小,陸地各水體接納的污染物最終流歸大海的實際情況,該區把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正確處理好區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系,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全面開展海陸統防統治。
為此,連云區出臺了“藍天碧海綠地工程”,打響了防治污染“三大戰役”,區政府與各鄉街和駐區責任單位簽訂了環保責任狀,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轄區內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業實行淘汰,以“騰籠換鳥”的方式把土地收回,重新安排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工業制造業等產業項目布點,以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率和新型工業化水平。
在“騰籠換鳥”的過程中,為減少矛盾糾紛,避免引發不穩定因素,連云區人民法院迅速建立了涉及轉型升級或淘汰企業的立案、審理、執行3個環節的快速通道,主動做好各方利益關系的平衡協調工作,避免因淘汰落后產能而引發群體性糾紛,以免影響項目的開發建設進程;對符合政策規定,應當得到相應補償的企業要求法院主持公道的,法院及時派出法官深入企業調查了解情況,調解矛盾糾紛,避免轉崗職工利益受損。
據了解,為支持產業轉型升級,連云區法院對連云區提出的非訴行政執行申請,迅速抽調精兵強將深入要求關停并轉的24家排污不達標的企業,現場組織公開聽證,釋明法理,曉以利害,并依法裁定違規企業限期淘汰。不僅減少了向海域排放工業廢水,削減化學需氧量,削減石油類污物,而且使得海濱城的港灣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為解決制約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資金瓶頸問題,連云區采取為社會投資“開渠”的方法,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同時承擔風險的原則,吸引了新加坡客商投資2400萬美元在墟溝建設污水處理廠,新建的污水廠鋪設總長2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網,涵蓋連云區各鄉街及 “區中園”,收集污水后進行無害化處理。設計日均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6萬噸,使整個城區污水處理率達85%,城市用水重復利用率達60%。
與此同時,連云區在墟溝、連云等街道新建了7個垃圾中轉站,年中轉能力超過5萬噸。在新的一年里,該區決定投資1800萬元,新建一座現代化垃圾轉運處理服務中心,不僅有效解決了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問題,而且使海濱城區近20萬居民生產生活污水直排大海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觀。
如何讓國家不再花巨資為排入港區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進行清挖,使山澗溝重現風清水碧綠水長流?處在港區端口上游的連云街道加快了重點溝段污染治理,8個社區居委會和轄區內50多家單位“一把手”都分別簽訂污染治理責任書,分解了57項重點環保工作,取締了16家高污染非法經營戶并對12家企業下達整改通知或限期治理,建成了重點治污項目92個,而轄內無論其大小30多條山澗溝,全都清理一新,僅是垃圾就清出了6.5萬立方,還澆筑了澗溝底板2000多平方米;長則千余米、短則六七百米的澗溝,兩邊新建改建的300多個垃圾池(桶),方便了居民美化了環境。
連云區委書記方韜介紹說:“我們結合打造‘江蘇沿海開發第一區’,建設‘幸福生態連云’,不是就治污而治污,因為這只是治標,而我們重在治本,采取結合城建、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環境保護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陸源’治理,讓藍天碧海重現。”
連云區強化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陸源污染,有效保護了海洋環境,也提升了海濱城區的城市品位,使該區成為江蘇的“北戴河”,良好的環境吸引了中外投資者和游客,也促進了連云區的經濟和旅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