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縣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工程通過長沙市為民辦實事考核組一行的考核驗收,這標志著長沙縣已經實現鄉鎮中心集鎮污水處理全覆蓋,18個鄉鎮中心集鎮每天產生的5萬噸污水得到有效處理。長沙縣也成為全省首個實現中心集鎮污水處理全覆蓋的縣。
日處理5萬噸農村污水
路口鎮污水處理廠于2011年12月15日通水試運營,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廠采用的污水處理工藝和常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不同,采用的是生物轉盤加濾布濾池的處理工藝,污水經過處理后,可直接安全排放或重新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前來考察的國家環保部生態保護司副司長對這種低成本、高效率、適合集鎮特點的污水處理模式和工藝予以了充分肯定。
據介紹,長沙縣農村集鎮每年污水排放量達2500萬噸,過去由于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直接排向塘壩、河流、水庫,嚴重污染瀏陽河、撈刀河等水體。從2009年開始,長沙縣在金井、北山鎮進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試點,拉開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工程建設的序幕。2011年4月,又同時開建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該工程項目總投資4.38億元,占地151畝,建設規模為每天處理污水8.66萬噸,其中第一期投資為2.75億元,每天處理污水5萬噸。
隨著18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完成,一個以星沙污水處理凈化中心為主體,城北、城南污水處理廠為兩翼,鄉鎮和重點社區污水處理廠為網絡的全縣污水處理系統基本形成。這不僅標志著長沙縣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鄉鎮中心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更為長沙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18個污水處理廠一體化運營
“我們不希望這個工程建成后便成為‘曬太陽’工程,所以一開始就從保障運營的角度入手。”長沙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打破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從建設期的“香餑餑”淪為運營期的“狗不理”的宿命,長沙縣與北京桑德國際有限公司進行深度合作,采取了18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的模式。“如果采用傳統模式,每一個水廠都是‘小而全’的,這批項目的總投資增加50%都不止,一攬子打捆模式則確保了項目的投資和運轉。”
與大中城市污水相比,鄉鎮污水有自己顯著的特性,其所含的生活污水比例大,且污水量小、污染物濃度變化系數大。另外,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點多、面廣、規模小、建成容易經營難,如果照搬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勢必造成成本高、操作復雜、設施維護困難等工藝缺陷。針對這些特點,長沙縣在充分調研和反復比選的基礎上,最終確定采用最具經濟適用性的污水處理技術,即由北京桑德國際推出的“SMART小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其核心技術為生物轉盤和高效濾布濾池,具有占地面積少、成本低、操作簡便、污泥產生量小等優勢,從而開創了全國農村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新模式。
鄉鎮集鎮污水處理廠建好后,如何運營下去?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又是怎樣?該負責人表示,縣政府每年將安排污水處理廠運轉專項資金,同時,縣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地確定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污水處理服務費與城市污水處理服務費保持基本一致,以確保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得起,也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