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期城市用水安全存在缺口、污水管網建設缺口較大、跨界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任務日趨緊迫、界河段防洪形勢依然嚴峻、水庫面污染仍然較為嚴重、水務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擺在深圳市各級水務部門面前的6大難著實困擾著該市原水供應、水質保障、污水治理以及防洪排澇等諸項工作。
民生無小事,水務就是民生一大事。毫不夸張的講,水質的安全以及供水的保障對于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城市這個目標至關重要。以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污水管網建設為例,記者了解到,根據《引發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的通知》,遠期深圳市境外東江分水總量為16.08億立方米,與2015年和2020年用水需求量相比分別存在2.5億和5億立方米較大缺口。市水務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短期內水量缺口可以通過東江用水城市間相互調劑來解決,遠期則受東江境外水資源約束問題限制,城市供水安全將面臨重大挑戰。
在污水管網方面,有數據統計,全市有效路網長度為5362千米,需要配套污水管道約7000千米,但截至2010年末,全市僅建成市政污水管道約3527千米,尚有3473千米的缺口。與此同時,原特區外污水支管的不完善,導致一方面大量污水仍然混接入雨水管網或是直接排入河道內,污染河道水質;另一方面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水質、水量達不到設計要求,造成污水處理廠低負荷運作,難以充分發揮效益。
此外,讓深圳水務部門一直“難以啟齒”的則是跨界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問題:交接斷面依然劣于V類,與水質達標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時,由于深圳境內無大江大河、河流水環境容量小,原特區外河流污染也依然嚴重……
上述談到的深圳水務發展的6大難,其中既有深圳本身所處的地理區域位置所決定,如東江引水工程。但也有相當部分則是由于深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水污染治理歷史欠賬過多引發:原特區外部分管網殘舊、原特區外污水支管不完善、原特區外排水系統改造難、原特區外水務管理經費明顯不足……
2010年7月1日,深圳正式進入“大特區”時代。隨后,一大批市政、民生重點工程紛紛落地原特區外區域,惠及數百萬原特區外居民,其中最突出的標志就是2011年6月28日,隨著深圳地鐵二期工程全面貫通,原特區外也邁入了“地鐵”時代。特區一體化的諸多進程深深影響著原特區外區域和居民。而水務建設相比之下,則發展較慢。
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行業,水務發展、水務一體化也是特區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認為,提高原特區外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原特區外河流水環境狀況,提升原特區外水務管理水平與標志,服務特區一體化大局,不僅是新時期深圳經濟特區賦予的使命和職責,更是深圳建設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內容。而破解深圳水務發展的6大難題,也是深圳最終實現“特區一體化”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