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的暴雨,讓江城嚴重漬水,“到武漢去看海”成為網絡笑談,令人尷尬。據武漢市水務局介紹,該市將對主城區88處嚴重漬水點各個攻破,一點一方案。新生路和前進路兩大泵站間連通渠的率先開工,吹響了排澇抗漬沖鋒號。
解穴
重點攻克8個立交涵洞
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暴雨,去年6月,漢口新華下路立交涵洞嚴重漬水超過8小時,而常青路立交涵洞幾乎沒有漬水。“一個漬水點,反映的是周圍整個排水系統的問題。”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負責人表示,88個漬水點各有各的癥結,需要對癥下藥,綜合治理。
針對8個立交涵洞,首先要改善其周邊排水系統,不要讓雨水過度集中在涵洞下,將大凼子化整為零,這樣漬水才能更快排走,減小對交通的影響。其次是保證涵洞泵站的排水效率,將周邊井蓋都改成密封井蓋,防止排走的水回流。此外,一些涵洞下的井蓋管網收口太小,也需要更換,同時增強應急抽排能力和通道備用。
記者在這張“藥方”上看到,每個漬水點都有責任單位和完工時間。今年4月下旬前,將完成竹葉山、金家墩、新華下路、武東、曬湖、小東門、嶺南路等7處立交排水工程,年內完成柵欄口鐵路立交排水工程。最為薄弱的8處立交涵洞一一“解穴”,排漬能力將大幅增強。
通經
疏浚8條骨干箱涵港渠
黃孝河明渠及箱涵、機場河明渠及箱涵、茶港箱涵、金沙明渠、巡司河、漢陽六湖連通港渠,這8條排水骨干渠道,承擔著武漢市主城區438.7平方公里的雨水匯集排出任務,是否暢通直接關系到漬水難題能否攻克。今年武漢市拿出1.3億元,要對這8條骨干渠道打通“經脈”。
這8條渠道清淤長度共達35.77公里,清淤量將達到113.8萬立方米。其中除黃孝河和機場河箱涵年內完工外,其余6段都將在今年4月底前完工。
據介紹,黃孝河和機場河箱涵,20多年來一直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清淤疏撈,經探測,其中的淤泥深度大約70厘米。以黃孝河箱涵為例,其有效高度平均約2.2米,淤泥就占據了近三分之一。另外,由于箱涵多年未曾打開過,內部充滿有害氣體,下井清淤需要先更換氣體,相關實驗準備正在推進。
武漢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清淤完成后,不僅將大幅改善港渠排水能力,還能改善水質和周邊區域生態環境。
疏絡
修建3條排水入江動脈
武漢三鎮的漬水,最終要排入江中,而3條排水入江大動脈的建成,將有效緩解漬水難題。
記者從水務部門了解到,東沙湖西線工程(羅家港、沙湖港、新溝渠擴建),主渠道將在汛前貫通,羅家路排水流量將達到55立方米/秒,到時,武昌徐東路、東湖周邊、沙湖港沿線多處漬水隱患將得到治理。同時,東沙連通初期雨水箱涵尾段4月底前與沙湖港連通,武大、茶港、水果湖周邊等地漬水問題也將得到緩解。
漢口方面,機場河、常青泵站二期擴建工程4月底前通水,區域排水能力預計將翻兩番,硚口、江漢區等多處漬水地段將受益。
漢陽方面,楊泗港泵站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調試和移交,將解決漢陽國博中心北面、馬鸚路周邊的排水問題。同時在建的四新泵站建成后,排水流量可達105立方米/秒,可大幅緩解漢陽漬水區域壓力。
武漢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通過各項疏撈、工程改造建設,武漢市整體防漬能力將提升一個檔次,但要徹底告別“看海”景象,還需要五到十年持續大投入大建設。水務部門在保持對排水管網日常維護的同時,還將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支持,形成排水應急聯動預案,包括企業單位自救、街道社區動員等措施,形成像防汛一樣的防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