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佛山禪城區召開河涌整治暨汾江河持續改善與深化治理工作會議。據介紹,通過三年的汾江河整治,污水處理能力和各水質指標達標情況大幅提升。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盧建華要求,禪城區要借著3年提升的東風集結一切力量大力推進河涌和汾江河整治。
據了解,經過幾年的治理,汾江河及轄區內城南碧水工程的屈龍角涌、奇槎涌、新市涌及城西的南北大涌等內河涌的水質和兩岸景觀有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通過三年的汾江河整治,污水處理能力由45萬噸/日提升到57.5萬噸/日,污水處理量由每日34萬噸提升到48.6萬噸。整治污染企業78家,減少污水排放5.88萬噸/日。
根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汾江河中溶解氧、COD、氨氮、總磷等水質指標達標情況也大幅提升。
迎挑戰 區內水環境仍脆弱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盧建華在會上指出,雖然汾江河的治理取得了成效,但區內鏈接汾江河的河涌還有大大小小70多條,大部分還未經治理。而另一方面污水管網建設大多也只完成了干管,細分的污水收集管建成率仍然很低,造成“收集率”偏低,大大減少了污水處理廠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增加了處理成本。在區內水環境仍處于極脆弱的情況下,污染極易反彈。
據了解,為了應對這些挑戰,2011~2013年禪城區計劃投資約8.6億元,具體實施89個項目,2014~2015年計劃投資約3.08億元,具體投資15個項目,兩階段共投資11.68億元對區內河涌以及汾江河進行治理。
促民生 水、綠、城有機融合
會議還要求,要將河涌和汾江河整治與民生水務結合起來。推進以雨污分流改造和水環境再造為重點的民生水務體系建設。
盧建華表示:要通過整治,建設河涌的綠色廊道,生態駁岸、濱水濕地和活水公園等,將河涌整治引入城市文化元素,形成水、綠、城有機融合的城市景觀特色。“那些有河有湖的城市都充滿活力,我們有一條這么好的河更應該好好利用,好好保護。”
“市里提出三年提升計劃,為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要借好這股東風”,會議上,盧建華要求,治理汾江河時資金要用在刀刃上,建立多種籌資渠道,可以通過BOT、BT等方式,也可以考慮采取對部分河段進行整治與開發捆綁的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大膽嘗試政府引領、市場化運作的建設投資模式。
此外,他還要求在規劃方面要做好汾江河沿岸300米范圍以及一些主干涌輻射區域土地的規劃,條件成熟的盡早加以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