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曼谷2月20日電 (記者暨佩娟)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行)副行長史蒂芬P. 格羅夫20日在曼谷表示,湄公河流域的食品需求到2030年預計將增加20%到50%,這將導致農業用水、發電用水、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需求激增,而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卻正在枯竭。因此,必須盡快制定出扶貧、環保的2012年路線圖。
格羅夫是在由亞行舉辦的“大湄公河次區域2020: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發展”國際會議開幕式上做出以上表態的。此次會議于20日上午開幕,為期兩天。共有來自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等國的政府官員,以及學者、民營部門代表等共200多人與會。
會議認為,在未來的十年中,食品、水與能源資源的管理將是大湄公河次區域面臨的最關鍵的挑戰,相關各方需要平衡經濟與環境利益,更妥善地管理自然資源。
格羅夫在開幕式上致詞稱,當前大湄公河次區域面臨的挑戰是,要在創造工作崗位和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增強資源利用、恢復和重組自然資源、確保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效率。格羅夫稱,21世紀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對創新領域進行投資,如節能型貨運船隊、清潔能源、減少作物對水的依賴、加強生物技術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以及城市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即從同樣的材料和能源投入中獲得更多食品和工業產值,這樣更為環保,也更為經濟。
格羅夫隨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中的更發達國家的發展同樣也能使更不發達國家受益。目前,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已經達成一致的基本共識,要將經濟增長模式過渡到更具有環境可持續性的發展軌道上來,這包括發展保護環境的相關技術等。
格羅夫對人民網記者表示,對于在2015年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這一目標,他對此非常有信心。格羅夫稱,由于歐債危機和美國債務危機的影響,一些東盟國家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變得不再穩定,因此,東盟國家必須努力推進內部的區域間貿易,如此才能克服來自歐美的負面影響,最終從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格羅夫說,沒有誰已經對災難做好了充分準備,泰國政府在總結這次洪災的經驗教訓和加強防洪措施方面已經做得很好,相信泰國在未來會吸取教訓,盡量減少類似災難的損失。亞行已經準備好以以任何方式對泰國政府和人民提供支持和幫助,亞行也將在技術協助建議等方面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提供幫助。
亞行2010年共批準了50個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項目,批準項目總數比2009年提高了52%,總額約達48億美元。
2011年11月20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四次領導人會議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與會領導人批準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十年戰略框架(2012-2022)”,以更好地指導區域經濟和各領域合作。
 |
亞行副行長史蒂芬P.格羅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