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瀝瀝的春雨,在申城已經下了半月有余,是否給市區排水系統造成壓力?
面對記者的提問,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杰回答說:“這雨下得小而平均,是排水人不怕的降雨。其實排水最怕‘四碰頭’,即臺風、暴雨、高潮位和上游洪水一起來。”他說,像上海去年8月12日的大暴雨,1小時內降雨量超過80毫米,上海仍基本做到了無大面積積水。
面對暴雨來襲的這份從容,與蘇州河治理和排水設施的有效建設、管理密不可分。
截斷排水污染之害
為消除黑臭打基礎
蘇州河不僅是條河道,還是城市的排水通道。以前,中心城區的污水和雨水基本上是直排蘇州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經過處理。100多年前還曾是清洌得可釀啤酒的河水,長期身負城市排污的管道功能,怎會不發黑、變臭?而臺風暴雨后第二天,總有地勢低洼的棚戶區居民家中進水、市領導冒雨涉水實地探訪解決的新聞圖片見諸報端。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把蘇州河治理好”的重大決策,在全國首個引入世界銀行貸款,開展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1988年8月25日,被喻為“生命工程”的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開工興建,把蘇州河沿線泵站的污水截流到干線,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入長江。1993年12月,合流一期主體工程通水,為改善蘇州河及黃浦江下游水質奠定了基礎。合流污水一期工程建成后,大部分直排蘇州河的污水被截流。
為了鞏固蘇州河的治理效果,接著又利用亞行貸款,開展蘇州河治理工程,對支流污水進行截流。1996年,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成立,并確立了2000年基本消除蘇州河干流水體黑臭,2010年恢復蘇州河水系生態系統的目標。1998年,上海開始全面整治蘇州河的環境,實施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工程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期。這些看不見的工程,為蘇州河水變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生物部隊”凸顯威力
污水處理后“變”清水
處理污水,靠“變身”和“瘦身”。在上海城區的地下,密布著一張巨大的排污網,管道總長度加起來超過9000公里,接近四分之一赤道那么長。每條馬路下面,都有毛細血管一樣的管道,連通到民宅、廠房和大樓,用隔柵過濾掉固體垃圾,把收集來的污水輸送到干管,由泵站使力送進“腎臟”——大型污水處理廠。等到最終把水排入長江的時候,水質已優于二級排放標準。
曾有小學生參觀位于楊浦的上海排水公司東區污水處理廠,面對一杯處理過的污水和一杯自來水,單憑肉眼已難以分辨,因為看上去都是清水,只是處理過的污水有點氣味。
那么,污水在處理廠里,經歷了哪些“蛻變”?“主要是利用生物處理,”姚杰解釋說,“根據檢測指標,給污水充氧,培養水中的微生物菌。”“身負重任”的各菌種有不同的主攻對象,有的專“吃”硝酸鹽,釋放出氮氣;有的專“吃”有機物,釋放出二氧化碳。在氧氣的助威下,這支“生物部隊”兢兢業業地工作著,使黑臭的污水逐漸變清。處理中產生的污泥,原來靠脫水填埋,但是要消耗土地資源。
為了實現污泥的無害化乃至變廢為寶,上海市城市排水公司正在建設國內最大的污泥干化焚燒工程。這是由世界銀行提供貸款的上海市城市環境項目APL二期項目,概算總投資約9.3億元,采用“干化+焚燒”處理工藝,焚燒后污泥體積縮減為原來的10%以下。同時,焚燒產生的熱量還能用于濕污泥的干化,實現污泥沼氣的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竹園污泥處理工程計劃在2014年建成,焚燒灰渣有望實現低能耗的資源化利用,例如用作制造水泥的原料等。
遇到暴雨“整存零取”
雨天先蓄存 晴天再排放
對于雨水排放的調節和處理,又是另一種方法:“整存零取”。下雨天,蘇州河的水容易變臟。初期的雨水沖刷馬路后流進管道,明顯比下了一段時間的雨水臟。
上海多年來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區排水公司管理的泵站防汛排水能力達到每秒鐘1909立方米,相當于在1秒鐘多一點的時間內,把一個高50米、寬25米、深2米的標準游泳池里的水排得一滴不剩。
但是,遇到臺風暴雨時,還是有些勉為其難。所以,雨天時泵站開足馬力排水,晴天時也不閑著。第一座大型調蓄池于2006年建成,上海共在蘇州河沿線建了6個調蓄池,下雨時將初期比較臟的雨水存起來,晴天時繼續把雨水通過管道排到處理廠。這樣,蘇州河水在雨天的污染情況得以改善。
從國外的情況看,像塞納河、泰晤士河等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使河水變清需要較長的過程。上海多管齊下,已使蘇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達標”時間快于那兩條著名的河流。目前,上海基本做到了中心城區對蘇州河主河道污染的“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