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大省山西煤長水短,十年九旱,長期飽受缺水之痛。目前,這一狀況正在改變。隨著該省“興水戰略”的實施,35項應急水源工程已全部完成。
煤長水短,是對山西自然資源稟賦特征的典型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該省累計生產原煤120多億噸,為中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加之采煤對水資源的嚴重破壞,山西長期以來飽受缺水之痛。
作為中國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數據表明: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5.8毫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381立方米,為同期中國人均值的17%。
干旱是山西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在山西歷史上發生的多次毀滅性災害和社會動蕩都因旱災所致。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全省性的干旱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近10年中就有7年出現大旱和局部大旱。
此外,由于山西是中國的能源基地,輸出電力占北京市用電量的四分之一,出省煤炭占中國省際調運量的70%,26個省市的火電廠依靠山西的動力煤。因此,興水治旱,確保水安全不僅事關山西轉型跨越發展,也事關中國能源安全。
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從2007年起實施興水戰略,啟動包括35項應急水源工程在內的六大興水工程。在有條件的河流上新建一批水庫工程,將地表水有效攔蓄起來,在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的同時,進而置換、補充和涵養地下水,有效補給生態水,改變不合理用水結構。
山西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介紹,目前,35項應急水源工程已全部建成,加上已除險加固的百座病險水庫,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顯著增長,全省水庫蓄水量達到20億立方米,是“十五”期間平均蓄水量的3倍,是歷史最高年份10億立方米的2倍。加上引黃水,基本滿足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受益于“興水戰略”,山西省已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