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河水因此變黑發臭……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地農村大力推動河塘整治,打通了一些水系和渠道,但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重視不夠,在水的問題上普遍呈現出“有上水、沒下水”的突出矛盾。
2月上旬,在蘇北沭陽縣閘西村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記者看到,雖然建好了整齊劃一的房子,每家每戶都裝上了自來水、抽水馬桶和淋浴房,但集中居住區卻沒有生活污水管網,居民日常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里。村內部分沒有搬遷的村戶,仍在使用露天糞池,周圍水溝一片狼藉,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能聞到陣陣臭味。
“雖然現在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但是配套的污水處理廠沒有建起來。”說起污水話題,村主任葛恒生很郁悶。他告訴記者,用上自來水后,農民日常用水量逐年增加。對于污水直接排向河道,大家也無可奈何。“村里曾經打算向村民收錢治污,但村民們都不樂意,覺得治理環境不單單是自己的責任。”
省農業環境監測與保護站站長管永祥表示,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轉變,而相應的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嚴重滯后。省農業環境監測與保護站的數據顯示,目前,蘇南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剛剛超過30%,在經濟相對薄弱的蘇中、蘇北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率約在10%左右,個別地區甚至是空白。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難,資金困擾是根本原因。“我們測算過,如果要鋪設管網,集中處理一個村的生活污水,最起碼要300萬。”宿遷市水利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對于分散居住為主的蘇北農村來說,資金需要量可謂天文數字。
“到今年底,常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將達到50%,為此,常熟‘砸’了約20億元。”常熟市建設局負責人表示,該市通過新建、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延伸收水主干管,打造了一個覆蓋全市城鄉、規模適度、運轉高效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走進虞山鎮長瑞村,全村339戶人家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斷流到村污水處理站,經處理后的水清澈透明,水質已接近自來水。村黨支書吳麗軍介紹,村里投入800多萬建立了污水處理站,可以日處理污水180噸,每月的運營成本要6000多元。
放眼全省,能夠像常熟這樣斥巨資解決問題的地區畢竟在少數。有沒有一種適合蘇中蘇北現實的低成本、效果好的辦法呢?記者在省內采訪時發現,一些新技術的應用,為農村低成本處理生活污水“點”亮了燈。
在南京六合龍池街道路咼村,記者看到其污水處理采用濕地處理模式,可以日處理200位村民生活污水49噸。整個系統投資僅為20萬元,平時基本無運行費用,只需村里派兼職人員不定期對濕地生物作一些養護。專家表示,這種模式投資額不大效果卻十分明顯,適合在分散居住的蘇北農村推廣。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一項公共事業,政府責無旁貸,勿以公共服務成本高而不作為。”省社科院有關專家建議,考慮我省蘇南蘇北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可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污水處理。最要緊的是要做長遠打算,將生活污水處理納入本地村鎮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城鄉一體化布局,完善政策,強化指導,積極地科學地予以解決。
值得欣慰的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根據省環保部門部署,到2015年,全省將新建5000處相對集中居住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使得蘇南蘇中蘇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5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