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工程"
1、實現污染減排目標。
2、持續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
3、抓好渭河污染治理、大氣聯防聯控、污染減排3個重點工作。
4、強化環評倒逼機制、政府負總責機制、環境執法監管機制和聯動考核兌現機制4項舉措。
中國環境報記者 馮永強 見習記者 肖穎 通訊員 徐剛
陜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日前在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強調,2012年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和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上來,牢固樹立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和繁榮,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無視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的發展理念,著力落實"十二五"環保規劃,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升環境監管水平,積極探索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
2012年陜西省環保工作總體原則: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圍繞"削減總量、改善質量、防范風險"的工作重點,全力實施"1234工程",即1、實現污染減排目標,2、持續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3、抓好渭河污染治理、大氣聯防聯控、污染減排3個重點工作,4、強化環評倒逼機制、政府負總責機制、環境執法監管機制和聯動考核兌現機制4項舉措,在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瓶頸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質量和環境監管水平"雙提升",在探索環保新道路上取得新突破,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具體目標是: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比2011年削減2%、1.5%和1.5%,氮氧化物零削減。列入環境統計的設區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陜北不少于280天,關中不少于290天,陜南不少于305天;設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上年水平,農村飲用水安全率有較大幅度提高;6條主要河流綜合污染指數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下降10%以上;漢、丹江出境水質分別保持在Ⅱ類、Ⅲ類標準,城鄉環境安全處于可控狀態。
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西安今年率先監測PM2.5
PM2.5是近來社會各界較為關注的一個話題。據了解,陜西省在去年制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時,就提出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并提前一年啟動實施;2011年5月和11月,主管環保的副省長江澤林先后兩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PM2.5的防控問題。
目前陜西省正在進行PM2.5污染源的解析工作,從環保部門掌握的情況看,主要的來源有3個方面:第一,陜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大氣中的本底值應該相對較高;第二,燃煤煙氣中排放的細顆粒物,占到了整體來源的18%左右;第三則是機動車尾氣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也占到了17%~18%。
何發理說,按照國家的統一要求,今年陜西將深入推進大氣聯防聯控機制,圍繞《"十二五"關中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和省政府即將印發的《城市大氣質量改善實施意見》,準備采取分階段、逐步實施的辦法對PM2.5開展監測防控。今年西安市率先開展監測,明年關中"五市一區"和延安市開展監測,并計劃把最后關門年限提前到2015年,即到2105年全省全部開展對PM2.5的監測工作。同時制定一系列防控方案,涉及大氣污染源防控、城市綠化、交通污染控制、全民行動等多個方面,待方案形成后,及時向社會進行發布。
到2013年底,全省除了個別縣以外,要把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全部建起來,建立至少2~3個超級空氣監測站。一個超級空氣監測站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后不僅對空氣中的污染源進行監測,主要對PM2.5或者PM10的成分進行源的解析,分析PM2.5里面到底含有哪些因素,并根據各市區的實情,科學布點,使每一個點位都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真實狀況。
何發理表示,將來一定向社會公布監測數據,不但要公布監測的均值,同時還將公布某個監測點位上的一小時濃度值,讓百姓能夠根據每小時的空氣濃度值,來安排生產、生活和學習。
從大氣污染源上看,陜西省以煤煙污染為主的大氣污染時代已經結束,過渡為以煤煙、機動車尾氣、揚塵為一體的復合型污染。因此,今年陜西省將主要從減少燃煤的消費量入手,以實現對全省燃煤總量的控制,同時還要關閉淘汰一些落后產能。加強城市揚塵和建筑工地的管理,特別是加強對汽車尾氣的管理。
削減渭河氨氮污染--
沿岸將建17處生態濕地
作為母親河,渭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十一五"污染治理的基礎上,去年陜西省政府又提出了渭河3年返清的目標。對此,何發理表示,渭河治理是一個長期工程,除了現有的政策措施之外,將規劃建設17處生態濕地,并計劃在渭河一級支流入口和排污入口,均建設一些大小不同的濕地,通過這些濕地來削減氨氮污染。
何發理介紹,截至目前,渭河基本已經消除了黑臭,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主要污染物發生了變化,氨氮代替了化學需氧量,成為了渭河的第一大污染。第二個問題則是渭河現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它的環境容量,特別是城市段,從甘肅進來的水質,還保持在Ⅱ類、Ⅲ類,但經由寶雞沿咸陽、西安、渭南向下,污染程度便開始加劇,特別是進入咸陽和西安以后,形成渭河中段污染的一個高峰,致使西安、咸陽斷面現在基本上還是Ⅴ類或者劣Ⅴ類水質等。
何發理表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是一個長期工程,今年將繼續采取前期出臺的一些關、建、治政策措施,如今年要把西安的11家造紙企業,通過環保標準和產業政策進行逼退,如果實現,每年則可少向渭河輸入1萬噸的化學需氧量。與此同時,還將加大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并向農村延伸。
何發理說,在渭河治理過程中,濕地修復很重要,因為濕地是削減氨氮的一個有效途徑,目前在渭河治理中已經規劃了17處濕地,并計劃將來在渭河一級支流入口和排污入口,都建設一些大小不同的濕地。同時還計劃今年對入渭的所有一級支流,都要進行斷面的考核和補償,6月以后,要對每個縣和縣截斷面進行考核。
維護環境公共利益--
今年將啟動環境公益訴訟
以前一些高污染企業污染了環境之后繳納規定的罰款就可以了。但今后,除了繳納罰款,這些人或者是法人企業還有可能被推上環境法庭,接受審判,這就是陜西省今年即將要啟動的環境公益訴訟。
據介紹,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或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
環境公訴的法律支持來源于1997年新刑法中增設的一項刑事犯罪為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最高刑罰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何發理介紹,環境公訴的重點是針對那些污染危害較大,對百姓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以及造成區域流域重大環境污染的環境違法者,包括連續幾年來在環境執法檢查中,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排污企業,都將通過環境公訴,把他們推上環境法庭,接受審判。
何發理表示,啟動環境公訴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公民或者環境污染的受害者,運用法律的武器來行使自己環境的知情權和健康權,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具體實施中,環境污染受害者可以自己提起公訴,也可以請環保部門代其向法院或者司法部門,對那些違法者提起公訴。
推進減排項目建設——
今年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
今年是“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的重要一年,陜西省今年節能減排的目標是: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比2011年削減2%、1.5%和1.5%,氮氧化物零削減。
何發理認為,“十二五”要汲取“十一五”污染減排工作“前松后緊”的教訓,抓緊項目推進,完善各項措施,夯實減排責任,確保任務落到實處。在節能減排過程中要強力推進工程減排,今年要突出抓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監管,實現全省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使城鎮污水處理率穩定達到75%以上。要建成一批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全面開展已投運污水處理廠深度治理和脫氮提標改造。全面開工現役燃煤發電機組脫硝設施和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設施建設,潛力推進鋼鐵、水泥、冶煉、石化、煤化工、有色等行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
在落后產能退出方面,陜西省也將嚴格建設項目總量指標前置審核,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并要求各地要制定機動車淘汰方案,落實機動車淘汰任務,實施機動車淘汰補貼政策。推行環保標志分類限行政策,加快推進燃油品質提升。
同時要強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對電力、鋼鐵、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行業實行總量控制,建立污染物總量控制管理制度,實行排污總量與排污許可證、排污收費三掛鉤制度。
加大考核問責力度,對未完成年度減排目標任務的地方和企業集團,嚴格執行項目“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嚴格實行問責制度。
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四輪驅動建設清潔家園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何發理表示,農村環境問題不容忽視,今后陜西省將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何發理說,我們應該認識到,城市人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來自農村,但由于農村量大面廣,基礎薄弱,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才剛剛起步。今后,圍繞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的目標,陜西省將通過以“以獎促治”、“以創促治”、“以減促治”、“以考促治”為抓手的四輪驅動,協同綜合推動農村環境保護走向深入。
在具體工作中,一要深化“以獎促治”,集中力量優先治理群眾反映強烈、嚴重損害農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村莊。繼續推進寶雞、咸陽、楊凌“兩市一區”集中連片整治示范。二要強化“以減促治”,加大農村污染減排力度。推進農村集鎮生活污水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物減排工作,倒逼各地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立農村污染減排的監測、統計、考核體系。抓緊建立農村集鎮生活污水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排的監測、統計、考核體系,把農村污染減排工作落到實處。三要圍繞節能、減排、增收目標,加快推廣一批農村環保實用技術,以科技帶動農業、農村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四要大力推進“以創促治”,切實把生態創建與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搬遷、重點鎮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全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