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河北省流域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以其首創、可持久、可借鑒推廣等,榮獲第六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優勝獎。這是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環保類項目。
據介紹,河北省在全國首創的流域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即由傳統意義上的“誰受益誰補償”變為“誰污染誰補償”的“負補償”機制,利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解決流域水環境污染,倒逼地方政府切實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污染者可能會丟掉“錢袋子、臉蛋子、官帽子”,遏制了久拖不決的上游污染下游這一老大難問題。
河流的跨境污染往往是糊涂賬
1996年,一場大洪水襲來,河北省安平縣境內多年干涸的滹沱河河道開始有水,然而沿岸群眾苦苦盼水,流來的卻是污水。2000年,衡水市環境監測站對此斷面的臨測數據顯示,污染物嚴重超標:化學需氧量超標27.85倍,生化需氧量超標75.75倍,非離子氨超標213.5倍。
滹沱河是個典型的多沙河道。污水滲透后,沿河兩岸的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僅安平縣境內就涉及到6萬多人和9萬多畝耕地。
楊各莊村位于深澤與安平交界處,滹沱河從這里往下游延伸,此處還是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的交界地帶。
那幾年,深澤與安平因為上下游水污染問題沒少打嘴仗。
據了解,一直以來,環境治理沿用的體系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然而實施效果并不佳,特別是跨界河流,往往是污染成為一筆糊涂賬,兩地相互指責,受污染地的百姓不僅要承受污染之痛,還要自掏腰包來治理。
生態補償的河北路徑
自2008年4月起,河北省在子牙河流域的5市實施跨界斷面目標考核和生態補償管理機制。該機制的核心就是“河流水質超標,扣繳上游地方政府財政的錢,扣繳資金用于補償下游地區的損失、水污染綜合治理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項目”。扣繳標準依污染程度不同,由1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
在實施斷面考核的第一個月,石家莊市便被扣罰360萬元。這座省會城市感受到巨大壓力后,立即對水質超標嚴重的無極、欒城等4個縣亮出黃牌,開始了一系列關停并轉等治理措施。
同年10月,安平縣第一次領到上游330萬元生態補償金,為飲水困難的村莊打深水井12眼,還補助了聯村供水工程中的村網改造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而在安平縣上游的深澤縣,火燒到了官員頭上,彼時分管環保的副縣長被責令停止工作。
這一舉措在政界和民間都引起了震動。一些長期困擾上下游的環境問題漸漸找到了明晰的解決路徑。
鑒于此機制的實施對子牙河水系水質的明顯改善及該措施所取得的綜合成效,自2009年4月起,河北省開始實行全流域生態補償,涉及七大水系的56條主要河流的201個斷面。
地方治污提速
河北省推行的流域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倒逼地方政府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使得地方治污開始提速。
據了解,2007年河北省僅有污水處理廠50座,但到2010年,該省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75座。此外,到2011年11月,河北省累計扣繳生態補償金10730萬元。這一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該省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數據顯示,到去年11月,河北一到三類水質比例為44.4%,較2007年提高16.7%;劣五類水質比例為27.1%,較2007年下降22.1%。全省河流COD均值為39.77 mg/L,下降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