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銘園一側的排水口。嘉銘園小區的生活污水排入北小河,入水口的河道河水呈雙色,涇渭分明。記者 尹亞飛 攝
一條小河,讓周圍居民聞了十年的臭味,這是發生在首都北京城區中的河流故事。水務部門三番對河流進行治理,卻屢治屢臭,居民則一邊聞著臭味生活,一邊盡力抗爭。目前還沒到最臭的夏季,而根據中華環保聯合會近日監測,北小河上游水的水質已達到劣五類,是城區中水質最差的河流。本報記者走訪北小河上游,尋找其污染的真實原因。
最新監測
水質達到最差級別
北小河從北苑路開始往東流,上游是污染最重的地方。說是河,不如說是條臭水溝。河道一側的嘉銘園小區住有上萬居民,人來人往,各種便民服務設施顯示著這是個興旺的生活區。
而窄窄的河道另一側,則分別排列著垃圾轉運站、糞便消納站和污水處理廠,管道林立的廠房,往來的卡車意味著其是個不大不小的工業區地帶。
在河道靠近居民區一側最上游,有一個排水口,被乳白色的水面包圍,在距離排水口不到10米之處,就可聞到一股惡臭,熏得人無法駐留。
河道靠工業區一側,一個排水口源源不斷地排出污水,融入原本就已渾濁的河面。
上周,接到居民投訴后,中華環保聯合會工作人員邀請具有國家資質的監測單位對居民區排水口及下游幾十米后兩個點取樣監測,發現水質均達到劣5類,是國家水質標準中最差的等級。按照目前國家標準,水質中的化學需氧量需達到每升40毫克才能達到5類,而根據該組織監測,其化學需氧量達到了每升72.4毫克,遠低于五類標準,連景觀用水的最低標準都沒達到。
“我們見過全國各地嚴重的環境問題,沒想到首都城區內還有水質這么差的河流。”中華環保聯合會督察訴訟部部長馬勇說。
曾走訪北京多條河流的“綠家園”樂水行領隊周晨也說,北小河情況非常糟糕,水質比郊區無人居住的河流還差。記者從環保局和水務局的公布數據看,北小河水質為劣4類,是最差級別。
“臭的時候,真的很痛苦。”嘉銘園小區80多歲的張大爺說,他從2006年冬天搬入小區,第二年開春后開始“聞臭”。
“白天還好,打開窗戶,臭味過一會就過去,但到了夏天,晚上七八點鐘時,突然來一股子臭味,臭氣進不來也出不去,就只能聞著臭氣睡覺,這一夜就可想而知了。”張老先生說。
“現在我們總結了經驗,吃完晚飯,就趕緊關窗戶。但大夏天,老人不愿多開空調,非常痛苦。”
治理歷史
五年治理“三起三落”
張大爺說,過去五年,北小河的臭味和治理可用“三起三落”來形容。2007年春天,水務部門開始對北小河挖淤泥,以解決污染問題,“我當時聽到正在治理,感到很高興。”張大爺說。
但北小河挖掉了淤泥,放掉河水沒幾個月,河水又開始發臭。
唯一好轉的是2008年夏天開奧運會時,水務部門往水里加了除臭劑之類的東西,臭味緩解。
可8月份過后,河水又開始犯臭。張大爺向水務部門反映,當年,水務局來到當地居委會和居民召開幾次座談會,了解情況,并最終提出治理方案。經市區政府批準,2009年,投資485萬元對北小河進行治理,“那年三伏天,我每天都會到河邊,看工人們把大管子放下去,治理后好了一段時間,但個把月后,又臭上了。”
2010年春天,嘉銘園社區有780名居民聯名給郭金龍市長簽名寫信,希望水務局盡快處理問題。當年夏天,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前來與居民代表見面,并組織居民參觀了河對面的污水處理廠、糞便消納站和垃圾轉運站。但時至今日,水依然臭著。
嘉銘園社區書記劉秀全也說,居民常找他投訴,他很難辦。其表示,北小河一直處理不好,是社區里最頭疼的事情。據了解,北京市將在未來2到3年內,建成10處濱水林帶,其中,北小河就是試點之一。可張先生說,“聽著挺高興,河邊搞得挺美,又是高座椅,又是建廁所,但水質不好誰還要去?”
污染源頭
生活污水嫌疑較大
去年,針對居民反映北小河河道污染問題,市水務局回函稱污染的原因有:未實現全部截污,仍有排水口間歇性排放污水,垃圾滲濾液偷排河道,北小河水體流動性差,此外,北小河污水處理廠正在實施升級改造,出水水質標準不高。
其回函稱,去年5月份起對通過雨水管線排放污水的雨水口實施臨時封堵,完成北小河上游嘉銘園河段內浮筒式曝氣裝置的安裝;在去年6月15日前完成北小河水質應急改善各項措施的實施,此外,力爭在去年年底竣工投產北小河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工程,并推動北小河污水處理廠至酒仙橋污水處理廠應急調水工程前期工作。
可是為何治理不斷,但北小河還是這么臭呢?
在上游前段的大屯垃圾轉運站,當地工人稱,環衛車洗車的水也會進入市政管道,垃圾滲濾液被儲存在轉運站內,等待周圍即將建起的滲濾液處理廠,并不存在偷排行為。
可下游的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則表示,目前污水處理廠的進水化學需氧量依然很高,甚至達到每升上千毫克的程度。
按照規定,垃圾滲濾液不得直接經過市政管道排入污水處理廠,否則會令污水處理廠的進水嚴重超標,也會導致處理能力有限的污水處理廠出水超標。2010年,市水務局曾發現大屯垃圾轉運站所屬的清潔四場存在偷排滲濾液行為。
一路向東,在北小河糞便消納站,記者了解到,消納站每天要消納三四百噸糞便,但工作人員否認偷排行為。
環保人士目前判斷,生活污水可能是很大的污染源。
對于污水處理廠上游,社區一側的排水口,曾到過北小河調研的中國水利學會水質專家李貴寶說,從白花花的水面判斷,這應該是從小區排出來的生活污水,對此,朝陽區水務局跟進此事的負責人員萬軼表示,不排除存在小區生活污水通過密集的雨水管道偷排到河里的情況,需繼續執法檢查這一漏洞。
如何改造
環保組織吁重視污染源
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原先運營能力為6萬噸污水,但其表示,近年來,亞運村、奧運村附近送來的污水量每天達8萬噸,超過處理能力,且仍能保證出水達到三級水質。
據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處理后的水的化學需氧量至少要達每升120毫克,才能符合三級標準。而據環保局設在廠內的在線監測數據日志顯示,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該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的化學需氧量有不少日子超過每公斤120毫克。
朝陽區水務局跟進此事的負責人員萬軼表示,目前,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出水的確有超標現象,這是因目前其正在進行改造升級工程,今年4月正式運行前,肯定沒法對所有污水進行處理。
記者探訪,北小河污水處理廠目前除了原有的可消納6噸污水的生物池外,已新建成一個能消納4噸污水的生物池,其正在調試中,但出水尚未達標。
萬軼表示,等到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后,出水就該沒問題了。
此外,去年年底,市水務局投資5000萬元,將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和酒仙橋污水處理廠的管道相連,北小河這邊處理不了的污水,可通到酒仙橋處理,萬軼稱,這兩個方法等于“有了雙保險”。不過,兩個污水處理廠的管道工程去年年底已完工,但也仍在調試中,尚未正式運行。
不過,中華環保聯合會的馬勇認為,小區要建設完善的管道,技術上并沒這么難,而且小區距離污水處理廠很近,可以很方便就把管道連起來。其表示,生活污水是很大的污染源,但水務部門重視程度還不夠。
馬勇建議:“雨水本來是干凈的,不管是生活用水,還是工業企業直接排放,都要從源頭上消除,這樣北小河就不會再有污染了。”
張先生說,“北小河污染臭氣已經十多年了,嚴重影響大家的身體健康和生活,這些年大家一直沒放松,北小河治理不好就不會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