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的宜昌,有山的魂魄,水的氣韻。
宜——宜居、宜旅、宜業;昌——宜人之地、昌盛之城。
宜昌人對“宜昌”二字的注解,既表達了對城市美好未來的追求,也體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現實選擇之中。
城在林中,人在畫中
綠樹街邊合,青山郭外斜。
依山傍水的宜昌城區,建筑高低錯落,街面整潔清新;十里濱江畫廊,綠樹瓊花,亭臺樓榭。
中外游客第一眼看見宜昌,無不為其秀色所吸引。“城如人,貴有品。”市委書記郭有明說:一座城市應該是一件“凝固的藝術精品”,我們要努力追求富有特色的城市品位和個性。“品”在青山秀水間。宜昌面向國際招標城市景觀設計,最終方案博采了多家海內外設計名家之長。
不出城郭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這是正在建設的城東生態新區的規劃理念。2008年,投資10億元的城東大道全線貫通,丘陵地貌的城東成為開發熱土。
一個兩難選擇擺在決策者面前。選擇一:挖走山體,可以騰出大片平地,換來數以億計的土地收益,多建數十萬平方米房屋。選擇二:保護山體植被,修路打隧洞要增加投資,出讓土地減少影響城建籌資。
最終,“保有生態型的環境品質”成為大家的共識。
如今的城東新區,一個個植被茂密的小山保住了。14個開發地塊依山就勢,雖不能整齊劃一,但山城相依,高低錯落,煥發出原生態景觀城市的動人魅力。“戶外500米,必然有綠地。”在宜昌,城區街道全部綠化,條條綠相似,路路樹不同。全城65個公園、游園和37塊公共綠地全部免費開放,“城市之肺”讓人們自由地呼吸清新空氣。
重生態也重配套。近年來,宜昌揚長避短,突出山水園林和水電之都的神韻,多渠道融資60多億元,開工建設50多個城市基礎設施重點項目;老城道路改造中,供電、通訊等10多種管線全部下地,城市天空“蜘蛛網”徹底消失;270多條背街小巷路面硬化,環境美化,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84平方米。
憑借“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畫中”的詩意美景,宜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等多項榮譽。
城市拓展,環保為先
經濟快速發展,會不會破壞得天獨厚的好環境?
地處三峽,宜昌的生態狀況備受世界矚目。
#p#副標題#e#
中國最適合開設工廠的城市、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近年來,接踵而來的榮譽,見證了宜昌有效化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魚與熊掌兼得的歷程。
站在城西黃柏河畔,只見河面清波蕩漾,水中魚蝦穿梭,水草搖曳。河的對岸,是正在建設的鄂西旅游圈重點項目——平湖半島風景區和三峽游輪中心。
夷陵區環保局負責人介紹,這條河的水質曾一度惡化至劣五類,“一河黑水臭滿街”。近年來,政府投入3億元專項治理,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目前水質已恢復到國家二類標準。
因水而興的宜昌城區,水體保護是重中之重。全市近年來先后實施三峽庫區及影響區重點環保項目47項,截斷香溪河、柏臨河等長江支流污染源頭,使長江三峽宜昌片區地表水質整體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以上。
宜昌對污染的宣戰格外果決:近年來,一批投資數十億元的外來項目,被環評一票否決。全市29家高污染的小紙廠、小水泥廠被取締。城區99家落后的老企業被關閉或搬遷改造。
如今的宜昌城,3000多輛出租車和大型公交車全部完成“油改氣”,中心城區機關、企業的小型燃燒鍋爐全部被淘汰,清潔燃氣普及率達到92.14%。日處理能力2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泵站和管網等設施的建成,使全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7.1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02%。
宜昌,這顆“山、水、城、壩”相輝映的三峽明珠更加迷人。
建設有形路,闖出無形路
宜昌景色優美的沿江大道,幾年前只通到九碼頭。夜游江景的客人說:“九碼頭以下,大半個宜昌城不見了!”“打通沿江大道,拓展城市骨架”成為上下關注的焦點,市人大和市政協為此提出了專項提案。
目標很明確,矛盾很突出:僅一期工程就需近3億元,錢從哪里來?
思路決定出路。市政府借助“無形的手”,成立企業化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改單純依靠財政撥款為面向市場融資。
市城投公司先貸款收購沿江1145畝土地,整理后公開拍賣獲得1.7億元凈收益,再以此增加公司資本金向銀行申請項目貸款,同時還申報國債、外資貸款等資金來源。短短幾年,城投公司不僅籌得了沿江大道建設所需資金,還剩余1億多元用于啟動城東生態新區的開發,走出了一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良性循環的新路。
如今,長達13公里的沿江大道一線串珠,將狹長形的宜昌城區連為整體:新增公共綠地21萬平方米,將綠樹掩映、花團錦簇的濱江公園,從葛洲壩頭一直延伸到伍家崗;長江護岸煥然一新,城區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依托沿江大道的成功經驗,宜昌城市開發由單一的道路建設向片區綜合開發轉變,形成“建設一條路、帶活一大片”效果。近年來,僅沿江大道延伸段,就有金色海岸、廊橋水岸、虹橋國際等10多個高端商貿、物業項目建成,聚集了財富與人氣,入住人口近10萬;投資20億元的宜昌萬達廣場,今年全面建成開業后,將以全新的業態,打造出宜昌城區新的商業中心。
目前,“沿江模式”已在宜昌30多個重點城建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中全面推行,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市委書記郭有明感慨地說:“建設一條有形的路,我們闖出了一條無形的路!”(記者: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