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黃石的發展歷程,從建市之初到上世紀80年代末重點是沿江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重點是環磁湖建設。按照市委“三大戰略”部署和城市發展“南向對接”決策,不久的將來,黃石發展的重點是環大冶湖建設。
目前,位于大冶湖北岸的黃金山工業園建設如火如荼,河西工業園和棋盤洲新港物流園區開發建設蒸蒸日上,隨著黃咸高速開工建設和山南鐵路南遷以及棋盤洲公鐵兩用橋的推進,大冶湖南部地區開發即將拉開大幕??梢钥隙ǖ卣f,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迎來一個環大冶湖發展的新時代。
肩負著全市人民重托的282名與會代表,深深地認識到:大冶湖將成為城市中的景觀湖、生態湖,保護大冶湖不僅僅是環境保護問題,更關系到“三大戰略”的加快實施,關系到黃石的未來發展。
大冶湖已“重病纏身”
大冶湖發源于幕阜山北麓,由西向東在四顧閘處匯入長江,東西長67.20公里,流域面積1106平方公里。
它是長江一級支流,也是我市的第一大湖泊,位于大冶市、陽新縣、西塞山區和黃石經濟開發區黃金山新區之間,屬典型的跨界湖泊。
大冶湖集防洪、灌溉、養殖、航運、工業取水、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大冶湖還是保留一種自然湖泊狀態,江湖相通,湖面面積達到170平方公里(約合25萬畝),湖容6.57億立方米。
七十年代初,為減輕洪澇災害,興建了以大冶湖泵站和大冶湖大閘為主體的大冶湖水利樞紐工程, 同時掀起了向大冶湖進軍“圍湖造田”的熱潮,大冶湖周邊先后圍起熊家洲、興隆嘴、磊山等40余處民垸,圍墾面積15.2萬畝。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快速發展,大量污水廢渣直接排入大冶湖,環湖農業生產和突飛猛進的城鎮建設也造成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抬高了湖床灘涂。
伴隨著大冶市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和黃金山新區的強力推進,一些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將觸角伸向了大冶湖,大冶市東岳街道新美村的7戶村民更是將房子直接建在了大冶湖的灘涂上。大冶一中、大冶湖一號橋旁邊均出現較大規模的非法填占灘涂現象。
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也在大冶湖做文章,一些大型開發建設項目未經依法行政許可,就大規模填占民垸。據統計,大冶湖周邊非法填湖就有13處之多。經查對有關資料,解放初到現在大冶湖湖面減少了62,如不嚴控填湖行為,大冶湖的湖面將會嚴重萎縮。
大冶湖流域內有116萬人在這里生產、生活,周邊還建設了一批工業企業,其中很多是高耗水、高排放、重污染的礦山采選企業,大部分的生活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大冶湖,造成大冶湖河港、湖泊嚴重污染,水質惡化。
在大冶湖42個監測點中,劣V類水質的監測點高達36,V類水質占26,IV類水質的占31,Ⅲ類僅占7,沒有Ⅰ、Ⅱ類水質,整個湖泊中度營養化,重金屬污染十分嚴重,湖面死魚隨處可見,湖區周圍群眾哮喘、過敏、心臟病、重金屬中毒以至癌癥等疾病患者逐年增多,沿湖居民生命健康遭受嚴重威脅。
由于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廠礦的興建,尤其是建材業和冶煉業的無序發展,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大冶市水土流失面積達520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達190.8萬噸,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大冶湖流域。
大量廢渣、剝離土、生活垃圾、尾礦砂及重金屬物被雨水沖刷流入湖泊、港渠中,致使河床抬高。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大冶湖湖床抬高1-2米,鐵金港下游三里七湖接口處抬高2-3米以上。
大冶湖和長江雖然有水閘、船閘連通,但基本阻斷了水生動物洄游通道,造成生態破壞。同時大冶湖9.6萬畝水面中已有6.3萬畝被圍欄養殖,圍欄養殖水面高達73,遠遠超出了省政府規定的不能超過水面面積10的標準。據統計,1964年前,大冶湖魚類不低于90種,到2010年,魚類僅有12科51種。水生植物門類和數量也大量銳減。
大冶湖流域兩岸圍墾堤防122.68公里,多數堤防不足十年一遇防洪標準。每年汛期,堤防險象環生,潰堤、決口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航運,也嚴重威脅沿湖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長期在“打針吃藥”中
建設“兩型社會”,水環境建設要走在前列。雖然,大冶湖的保護、管理范圍大,涉及面廣,管理難度大,但市委、市政府及大冶湖周邊縣(市)區治理和保護大冶湖流域一刻也沒有放松過。
爭取國家投資3000萬元,對大冶湖泵站進行了更新改造。將大冶湖流域3條河港列入國家“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投資近億元對沿湖11處小泵站更新改造已列入國家規劃。大冶市水務部門利用日元貸款,組織實施了城市防洪工程,并于2009年底對大冶湖靠近城區部分進行了清淤。
鐵金港是從鐵山區經大冶市還地橋鎮、羅橋街辦流入大冶湖的一條主港,其來水是大冶湖的主要污染源,淤塞相當嚴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大冶市于2008年12月1日開工整治鐵金港,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5月完工,總投資2000余萬元,部分港道拓寬、擴深,同時對流域內“五小”企業進行專項整治,水質污染有較大改善。
#p#副標題#e#
據介紹,今年,大冶市計劃啟動大冶湖入湖港渠整治工程、三里七湖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與湖泊生態修復工程,完成紅星湖綜合整治。三里七湖擬建8萬平方米人工生物浮島,用生物吸收有害污染物;清理入湖口約6萬立方米淤泥,淤泥在上游就地堆放,栽培1萬平方米人工濕地,總投資數千萬元。
紅星湖有望在截污的基礎上,按照城市景觀湖泊標準,建設水景主體公園,包括3500米生態坡岸、1500平方米水上花園、約18000平方米岸邊綠化美化。
近年來,市水利部門先后查處了大冶湖一號橋填湖、永勝村劉建和組侵占湖面、新美村馮立文組7戶村民填湖建房、2009年“9·26”大冶湖死魚事件等水事漁事案件,拆除了湖區上游5處非法小選廠,其中“9·26”大冶湖死魚事件得到及時處置,化解了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穩定。
在水質保護方面,大冶市污水處理廠已于2009年6月投入使用,大冶城區大部分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大冶市環保部門啟動國家專項資金對大冶湖全面清淤。黃金山污水處理廠也已基本建成。
為保護大冶湖漁業資源,市水利水產部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實施了大冶湖灌江納苗人工增殖放流項目。同時針對2010年大冶湖的特大洪災,積極指導湖區廣大漁民防災、抗災,及時向漁民提供水、雨情信息,統計、上報災情資料,組織協助漁民開展抗災自救,協助漁民辦理災后貼息貸款500余萬元,主動減免養殖戶的相關規費15萬元,還從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中拿出6.3萬元為630條漁船辦理了漁業互助保險,有力維護了災后湖區的穩定工作。
組織技術人員對大冶湖水體及周邊地區進行了測量、調查,并委托省水利設計院編制完成了《大冶湖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報告》,下一步將按程序向省水利廳、省發改委進行申報,力爭在近年內啟動大冶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草擬了《黃石市大冶湖管理暫行辦法》(送審稿)。省政府決定將大冶湖管理站移交黃石市管理后,市政府根據大冶湖行政管理分屬各縣、市、區管理的狀況,成立了黃石市大冶湖管理處,并明確將大冶湖區域內的水政執法權交給了大冶湖管理處。
為了使“重病纏身”的大冶湖重現秀麗容顏,各級政府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巨大的投入卻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湖泊污染嚴重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依然存在,富營養化的問題仍然突出。
緊急救治大冶湖《議案》通過
“同意的請舉手!”
“好,全票通過!”
15日下午3時33分,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在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282名與會人大代表舉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于保護大冶湖的決議》。
《決議》中指出,加強大冶湖的保護工作,事關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在我市的貫徹實施,事關大冶湖流域生態環境安全,事關黃石未來發展大局,對于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護大冶湖,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市水利水產局局長秦永宏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著力抓緊做好截污、清淤、拆違三個方面的工作。
據大冶市環保局局長馮光發稱,要加快周邊污水處理廠建設,徹底杜絕工業廢水廢渣、農業生產污水、城鄉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湖;按屬地管理原則,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面清理港渠入湖口的淤泥;嚴禁非法填湖,依法拆除湖面圍網圍欄和灘涂違法建筑。
人大代表曾元生說,長遠目標是要逐步恢復大冶湖流域的生態功能。統籌兼顧水利、水產業發展,加強大冶湖沿岸堤防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綠化造林、涵養水源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大冶湖流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絕大多數人大代表呼吁,加強領導,依法管理,構建保護工作的長效機制。要建立和完善跨區域協調管理機構,研究解決大冶湖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分年度計劃,督導大冶湖保護規劃的實施。
梅向陽代表認為,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建立大冶湖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逐年加大財政投入,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大冶湖治理保護項目。
《議案》強調,要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出臺切實可行的保護管理辦法。水利水產、環保、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要嚴格依法行政,堅決制止和查處各類破壞大冶湖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市人大常委會和相關縣(市)區人大對本決議的執行情況要加強督促檢查;市政府要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并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大冶湖保護工作的進展情況。
建立大冶湖水資源 保護補償機制
在議案中,28位人大代表認為,加大對大冶湖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已刻不容緩。然而,保護大冶湖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財力已難以承擔,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關心和大力支持。為此,建議市政府建立“大冶湖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
據介紹,這個保護補償機制為:將“大冶湖水資源保護”列為全市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項目,盡快實施。有目的地征收水資源費,專項用于水資源保護;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非稅收入基金,主要用于對水資源保護的補償。
在財政收入中撥出一部分款項,專門用于湖泊河流水資源保護,進行水污染預防投入,也可作為水資源保護的獎勵資金予以發放;通過建立水資源保護補償項目籌集補償資金;實行大冶湖生態經濟區水資源保護目標管理,將該流域提供的水源制訂等級標準,依據水質優良程度給予獎勵或補償;針對多年來大冶湖區域保護水資源的成本和損失給予一次性補償;對大冶湖水資源保護有積極作用的產業轉型、綠化、水污染治理等項目給予財政支持或補貼,并對相關項目進行優先立項,優惠補助。
大冶市環保局局長馮光發認為,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首先體現了一種超前、科學的環保意識。同時拓寬了環保建設的資金渠道,創新了環保投入機制,促進實效的水資源保護,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為市內一些全流域環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該補償機制應深入推行,加大補償力度和補償面,加強補償資金使用監督。
梅向陽代表認為,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需科學化、合理化。由于污水處理、垃圾填埋等一批保護水源的環保設施投入很大,補償資金分攤到每個項目上就偏少了,環保設施日常運行和維護資金需求也很大,在山區企業和居民中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成本也較高。如果不加大補償力度,這些都將給地方政府和群眾生活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隨著補償機制的推進,依據環保項目給予補償資金的作法有局限性,補償應轉變為以生態保護貢獻率作衡量標準,而不能僅以項目作依據。
多數代表認為,污染治理主要在縣(市)級地方,而縣(市)級財政困難較大??h(市)級地方收取的排污費卻有很大一塊要上繳中央、省、市三級政府。彌補目前補償資金的不足,上級財政應在補償機制中有更大的投入。上游水資源保護還應在面上加大補償,擴大到林業、農業等對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領域的補償;另一方面,目前基層的環保監測、監管配套設施跟不上要求,專業人員配備和經費有待增加,對基層環保部門的自身能力建設也應給予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