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北京傳到遼西塞外邊陲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根據北京市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愛衛會推薦,全國愛衛辦按照國家衛生鎮(縣城)標準和考核命名辦法,對2009年和2010年創建國家衛生鎮(縣城)的申報鎮(縣城)進行了評審和社會公示:其中,北京市八達嶺鎮,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等79個鎮(縣城)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環境衛生面貌,提高人民群眾文明衛生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整體衛生水平達到了《國家衛生鎮(縣城)標準》的要求。經研究,全國愛衛辦決定命名北京市八達嶺鎮、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等79個鎮(縣城)為“國家衛生鎮(縣城)”。這是鼓舞士氣,匯聚人氣的一條消息,是對所有參建者最高的褒獎,是該縣跨進“十二五”門檻后力求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核心提示
這幾年來,人們都說,曾幾何時有些破舊的喀左縣城,變得日漸山清水秀、顯山露水了。喀左人稱“金鼎之地”,在遼、冀、內蒙古交界處的2238平方公里范圍內,群居著漢、蒙古、回、朝鮮等19個民族,鑲嵌著這座具有1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城——喀左。該縣境內發現距今1.2億年世界最早、最大的“喀左中國暴龍”化石,有距今15萬年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有使中華文明史提前1000年的“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是中國第一個“楹聯之鄉”,“喀左東蒙民間故事”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共爭輝
遠古文化賜予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勤勞、憨厚、樸實,賦予了他們創造和發展的靈感和勇氣。 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縣后,那里的一屆屆黨政領導,一代代人民群眾不斷接過前輩建設者的接力棒,用智慧、用血汗描繪建設自己的秀美山川,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黨政領導同全縣人民一道,緊把時代發展的脈搏,用科學發展觀去審視、去統領、去建設。按照“工業強縣、項目支撐、城市牽動、體制創新”的發展思路,找到了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服務業現代化的出路,實現了社會經濟全面的復蘇和又好又快發展,并曾身居2008年至2009年度全國縣域經濟最具成長性百縣(市)。
物質文明吸人眼球,叫人看到未來的希望;精神文明更是花紅果碩,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力拼搏,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截至“十一五”末,喀左縣先后被國家、省、市評為:“民族團結進步縣”、“平安先進縣”、“科技進步縣”、“民族貿易縣”、“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縣”、“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縣”和“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縣”等。成為遼寧省“愛國衛生工作先進單位”、“防治流行性出血熱工作先進單位”、“農村改廁先進單位”、“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綠葉杯竟賽優勝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文明城市建設先進縣”、“遼寧省衛生縣城”、“園林縣城”、“文明縣城”和 “旅游強縣”、“國家環保模范縣城”與 “國家文明縣城”等。在這些榮譽的花環中,他們把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編織的耀眼奪目,編織得科學、燦爛,使之摘下全縣臟、亂、差的落后帽子。
立足大發展濃墨重彩繪新城
時代的巨輪邁開奮進的步伐,喀左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攜手與時共進,改革、創新、發展。他們說:“改善環境是當務之急,是時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群眾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站在時代的高度,恒心已定,誓改城鄉舊的容顏。自2006年以來,這個縣在經濟快速發展、財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把創建國家衛生縣城作為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全縣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和增強干群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抓出實效。健康教育工作實、教育范圍廣。喀左縣把健康教育納入愛國衛生發展規劃,全縣各個部門相應成立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專門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形成了完善的健康教育網絡。各小區、物業小區長期開展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 88%和72%。全縣中、小學普遍開設健康教育課,學生對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95%和83%。縣城醫院、鄉鎮衛生院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健康知識的灌輸,住院病人及家屬相關衛生知識知曉率達82%。縣城企業定期舉辦有害作業崗位防護知識培訓和女職工保健教育,縣城職業衛生、女工保健知識培訓率達95%、知曉率98%。縣愛衛會長期開展吸煙有害健康宣傳和無煙單位評選,縣城2所醫院被評為市級無吸煙單位,各公共場所均設禁煙標志,有專人負責禁煙工作,全縣范圍無煙草廣告宣傳。
“國家衛生縣城”的創建成為“五城聯創”的“天字號工程”。整個“十一五”期間,喀左縣視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為全縣“五城聯創”(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旅游城、國家環保示范城、國家文明縣城)工作之首,強化組織領導,組成實力雄厚、領導科學有方的創建指揮系統。縣委書記、縣長擔起總指揮的重任,副縣級以上領導為副指揮,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共同組成“創衛”指揮部;在全縣230個基層單位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暢通了上下協調工作的渠道。同時,縣委同政府把“愛衛”和“創衛”工作寫入黨代會、全委會和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每年至少召開兩次以上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部署有關工作。縣人大、政協、工會、婦聯、共青團利用自身優勢,為創建工作添磚加瓦,形成了上下聯動、同抓共管的“創衛”格局。
保障和考評機制的完善與強化,使創建工作進程搭上了“順風船”。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首先完善保障機制,確保人、財、物的落實到位,讓創建工作隊伍“不缺水”、“不斷糧”。加強愛衛和創衛兩辦隊伍建設,設置辦公場地,增加編制人員,保障各種經費的供給。各鄉鎮、街道辦、社區、行政村均建立了相應的組織。僅近兩年全縣投入專項活動經費達163萬元。為確保責任落實到位,還強化了考評機制。將創建任務逐層分解到各個職能部門,并與各單位簽定責任書,把創建工作納入年度綜合位次考評,與干部的政績、提拔使用和評先選優掛鉤。通過機制的完善和強化,使創建工作順風挺進。
為參建單位、人員戴上“緊箍咒”、懸掛好“引航燈”,保證了工作不出現任何的紕漏。創衛工作是一個龐大、瑣碎的工程,為把這一項工程順利開展,縣政府健全制度機制,先后向全縣印發《喀左縣愛國衛生“十一五”規劃》及相關實施方案;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頒布實施了有關管理條例、辦法等;縣愛衛會印發了《國家衛生鎮(縣城)標準》。同時,縣政府明確了相關單位、部門每一創建階段的任務、標準和完成時限,形成城鎮、街道、社區、單位、居民“五級聯動”的創衛體系和齊抓共管、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確保了“一個目標干到底,一個聲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
廣宣傳大發動喚起全民共創建
“創衛”工作需要全民參與,合力創建。喀左縣面對43萬人民,專門成立相關宣傳組,大張旗鼓、滲透各個層面宣傳鼓動。召開全縣各類動員會、現場會達150多次;創辦《創委簡報》專題通報有關工作情況;組織各新聞媒體,出專欄、專題;開展社區宣傳,5年來印發各種宣傳單15萬份、宣傳冊8萬份,懸掛張貼標語1.1萬多條,墻報、板報900余期。再利用社區秧歌隊和大型文化廣場等活動,構建覆蓋了全縣的宣傳網絡,營造了濃厚的全民創建氛圍。
大投入換取大變化,提升新品位,眼盯“創衛”目標,按照“改造老城、開發新城、沿河發展、提質擴容”的城市建設思路,多方籌措資金33億元用于城市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定位在“山水生態園林、文化旅游宜居”上,先后聘請省規劃設計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紅山遺韻、凌河風情、水岸山城”的城市品牌。為增強城市的服務功能,徹底改善人居環境,加快了城區道路建設,形成“九縱九橫”、“內成環、外成網”的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網。對供排水設施建設,投資2200萬元,完成日供水3萬立方米的供水擴建工程,供水管道每年延長4公里。排水管網城市覆蓋率達85%。城市廣場、公園等公用設施建設成就喜人;對以水擴城工程,投資1.2億元,實施以大凌河西支城區綜合治理為主的碧水工程,建成人工湖景區,形成“一灣碧水,兩岸秀色”的壯美景觀。實施的以校擴城工程,使20所農村初中遷入城市,2009年以來,新建縣城第四、第五小學,增加縣城人口3.6萬人;對以園擴城和以商擴城戰略,使如今的11家企業入住利州工業園區。使許多舊的商業區進行了新建、改建和擴建。對環衛設施的投入,安排專項資金3600萬元,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和醫療固廢處理場。購置了各種環衛車輛及附屬設施。同時建設水沖公廁、垃圾池等,全縣垃圾袋裝,實現了垃圾不落地。在改善城市環境上,按照“顯山露水、透綠出新”的要求,投入資金近億元,新建9.5萬平方米小游園、多處帶狀公園、街路綠化、新增廣場綠地、種植各類樹木、庭院綠化等。到目前,全縣獲市、縣級花園式小區23個;獲省級綠化先進單位、市、縣級綠化先進單位的30家。與此同時,美化和亮化工程給城市增添了道道風景;全民開展健康教育,提高了城鄉居民的衛生素質;大力普及的健康知識深入人心;實施的街路凈化管理、市容美化管理和交通暢通管理,成效有目共睹。特別是以防治大氣、水、煙塵污染為重點,把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結合起來,加大了“三廢”治理力度,全縣環境保護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減少。 2005年以來,未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件,為創建“國家環保模范示范城”打下堅實的根基。
全民建設嶄新風韻小城
展畫卷五載光陰,數載創建、奉獻,喀左縣人民終于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為城市“美了容”,換來了沉甸甸的“國家衛生鎮(縣城)”的榮譽。
如今,縣城生活垃圾處理率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100%和90%;縣城污水處理達到100%;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07%和11.49平方米;城區全年API值數小于100的天數為316天,占全年天數的85.5%;城區“四害”密度均控制在國家標準之內;出臺并實施了愛國衛生、城市管理等10多個規范性文件;建成區無煙草廣告;近幾年來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無甲、乙類傳染病暴發疫情;居民對衛生狀況滿意率達到98.5%。市容環衛設施得到完善。新建垃圾中轉站1座、垃圾處理場1座、污水處理場1座、糞便無害化處理場1座、醫療固廢場1座,城區建公廁78座,主要街路公廁覆蓋率100%,主要街路水沖公廁率100%;居民區及街路設置垃圾筒560個,地坑式垃圾箱、果皮箱700多個,覆蓋率均100%。擁有各種環衛車輛45臺,垃圾實現日產日清,清運率100%,道路清掃保潔率100%,普遍推行生活垃圾袋裝化,居民袋裝垃圾率100%。環保綜合指標達標。到目前,全縣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值每立方米小于0.117毫克,縣城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噪音平均值低于60分貝,煙塵控制覆蓋率為100%,縣城污水處理率100%。食品、公共場所飲用水衛生全面達標。除 “四害”工作成效明顯。全縣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1465戶,監督檢查覆蓋率100%,食品抽樣檢測合格率100%,餐具檢測合格率90%。對從業人員的每年健康體檢,“五病”調離率100%。對公共場所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均辦理了《衛生許可證》,有效《衛生許可證》持證率100%、體檢率100%、培訓率100%。自來水普及率89%,且供水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和《培訓合格證》,體檢培訓率100%。同時,經過上級現場技術調研和檢測,鼠、蟑螂等各項密度指標均達到全國愛衛辦下發的文件要求。傳染病防治效果顯著,單位和居民區衛生達標。各類醫院嚴格落實疫情報告制度,均設立腸道門診。多年來無甲、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
縣城單位和居民“門前三包”責任制全面落實。縣城及周邊環境衛生面貌今非昔比。建立健全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隊伍,完善了管理機制。對城區周邊村莊衛生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主干路得到硬化、支路得到平整,臟、亂、差現象得到根除。自來水普及率和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82.64%和100%,30%的行政村成為省級衛生村。
喀左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機制新、領導力度大、全民參與廣,效果觸目可見。這項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讓群眾看得見、享受得到,構建了社會和諧,促進了全縣各項事業的發展。群眾說:“創建一個國家衛生縣城,等于為全縣人民栽下萬株梧桐樹、挖出一個碩大的聚寶盆!”(記者:張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