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程層層分包釀成悲劇的上海靜安大火案尚未平息,上海水務工程領域又曝要案,癥結同樣源自工程分包。
1個月前,國家審計署兩名特派員進駐上海市友聯竹園第一污水處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竹園一廠),進行專項審計。
竹園一廠負責的污水處理工程,是上海市第二大污水處理項目,僅次于白龍港項目。竹園一廠節能減排改造工程于2006年7月立項,屬于上海市政府重大市政工程,也幫助上海完成了部分COD節能減排指標。
然而竹園一廠在重大升級改造工程中,出現了造價嚴重超標。當年上海市發改委審批確定的工程預算為12.0393億元,但截至2009年2月,工程已經簽署各類合同合計為13.1589億元,總造價超出預算1.1196億元。
1月21日,竹園一廠的主要控股方上海陽晨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陽晨B股[1.01 2.32%],900935)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證實,相關審計確實正在進行,但“屬于常規的審計工作”。
該人士表示,對于工程超支部分,該公司在2009年的公告中曾予以公示,目前相關審計方尚并未得出任何結論,“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一旦有任何結果,將及時向公眾匯報”。
巨額超支
這場審計風暴始于國家審計署特派辦對各地BOT項目進行審計。2010年12月中旬,審計署特派辦的特派員開始進駐竹園一廠進行審計調查。
陽晨B股于2010年1月5日發布的《第五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決議公告》引起了審計署特派員的注意。
該公告稱,經竹園一廠確認,截至2009年2月,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重大升級改造工程項目已經簽署各類合同合計為13.1589億元,其中主要是工程費用超估算1.4691億元。
陽晨B股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實際上該公司發現這筆超支始于2009年9月,董事會換屆剛剛半年,“當時要付款了,超支問題才上報到董事會”。
該公司內部一方面對超支問題進行反思,另一方面希望“亡羊補牢”:
2010年3月,經陽晨B股的控股股東——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提議,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批準臨時增加工程,并上報上海市水務局,對結算水價進行相應調整。希望通過增加水價收入,來彌補工程款的超支。
但是“鑒于只有經過市發改委等政府部門批復的投資金額,才能作為向水務局申請調整水價的依據”,在此之前,公司支付相關工程款項的總額只能以2007年臨時股東大會批準的12.0393億元的85%為限。
2010年9月10日,經公司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批準,該升級改造項目增加調試費及其他工程費用合計5935萬元。但是離補齊這部分超支,還有6025萬元左右的缺口。
為何超標
雖然說是上海市政府重大節能減排項目,但是超出預算也應該提請董事會決議
上海友聯竹園項目是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續建工程,地處高東鎮竹園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排放口高位井東側,占地33.79公頃。
友聯竹園的設計污水處理規模170萬噸,其中140萬噸來自上海合流污水處理一期工程出口泵站的旱流污水,另30萬來自于外高橋[12.29 2.08%]地區分流至系統的污水。
2004年友聯竹園建成營運,成為當時上海乃至全國最大的污水處理廠。2006年友聯竹園項目發生過一次轉讓,陽晨B股及其控股子公司從民營企業上海友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華金信息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手中購買了竹園一廠的85%的股權,另外屬于上海建工[15.18 0.00%]集團的15%股權也在不久后被其收購。
陽晨B股收購該廠后不久,為了節能減排而進行的重大升級改造項目就開始立項。接近該廠的人士形容,當時這一改造項目屬于“國家、地方政府規定動作”。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將節能減排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上海市幾家大型污水處理廠響應上海市政府的號召,對污水處理項目進行節能減排改造,以幫助當地政府完成節能減排指標。
據知情人事透露,承擔預算造價12億多元項目的竹園一廠,自有資金僅有3個多億,目前大量建設資金都源自于銀行貸款。
該升級改造項目主要是將該廠的污水處理工藝由一級強化提升為二級生物處理。該公司在公告中稱,“由于該升級改造項目是上海市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創模、世博配套等重大工程,施工難度大,時間緊,任務重”,即這一巨大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時間緊迫。
據媒體報道,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該工程總承包方、上海城建下屬的上海隧道公司,隨后將工程層層分包給數十個小企業,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
關于工程的分包情況,陽晨B股內部人士表示具體不太清楚,“正在對合同進行審計,如果發現什么不合規的問題,等有結論意見之后再說”。
此外,據竹園一廠內部人士指出,由于該預算制定于2006年,不排除原材料漲價,中途工藝的修改,以及銀行貸款利率調整的原因導致成本增加。
但該人士指出,“當初合同簽署的時候并未通過董事會的決議”。
一位長期從事污水處理行業的業內人士分析,“雖然說是上海市政府重大節能減排項目,但是超出預算也應該提請董事會決議,然后由董事會提請上海發改委申請調整結算水價,即便發改委不允許也能提前預料風險,及時處理承擔”。
據本報記者獲悉,該項目建設時的兩名負責人——前任總經理沈陽華和財務總監曲霞在此次審計中多次被叫去談話。2人都已于2009年董事會換屆時去職,其中沈陽華已于2009年3月退休,曲霞于當年2月離職調任另一家上海國有企業任高管。
兩者在調任陽晨B股之前曾任上海國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和重組部業務經理。
誰來買單
最終的審計結果,將決定這筆億元的超支費用由誰來承擔。
友聯竹園曾是上海市最大的污水處理BOT項目。所謂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是指政府通過契約授予企業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通過向用戶收費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
根據2002年8月20日友聯竹園與上海市水務局簽訂的《特許經營協議》(協議編號:01100871),水務局授予友聯竹園在建設期和/或特許經營期內獨家的權利以融資和建設項目設施、運營和維護項目設施等。協議期為20年,20年后該項目將無償轉讓給政府。2006年友聯公司股權轉讓給陽晨B股之后,這一協議由后者繼續承擔。
據長期從事城市公共事業項目投融資的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介紹,BOT模式中,運營公司主要利潤來源是污水處理服務費。
金永祥稱,一般BOT項目的建設部分由政府所委托的運營人自我承擔。但據竹園一廠內部人士透露,由于該項目升級改造是上海市政府重大市政項目,且由于污水處理等級增加,致使該廠污水處理成本增加,所以當時達成的協議是:建設費用將最終通過污水處理費來兌現。
協議顯示,服務費價格從運營第四年開始將根據電費、藥劑費等價格變動,按確定的公式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整。
但是,“只有經過市發改委批復的投資金額,才能作為向水務部門申請調整水價的依據,如果說當初預算為12.0393億的話,水費價格就是6毛5分8厘”,那么超出預算的部分怎么辦?
上述竹園一廠人士指出,目前還在等待審計結果,一旦審計認為超出預算的部分是由于原材料漲價、工程變更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該公司會向上海市發改委申請調整污水處理費,調整預算,“決算階段還可以調整,政府會通過提高水價的方式予以彌補”。
但倘若因為項目承建方的層層分包,造成了工程款超支,也要通過水價轉嫁給消費者承擔嗎?最終的審計結果,將決定這筆億元的超支費用由誰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