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發展的步伐明顯受制于過去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時,對各級政府來說,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加大解決突出矛盾的工作力度,另外一方面則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新矛盾的發生。目前一些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廣泛出現的缺水問題,已經在很大層面上影響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不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的話,那么水問題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演變成為我們社會發展中最棘手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由水問題引發的種種危機已經對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如果說南方的水問題主要是圍繞著防洪、抗洪展開,帶有很強的季節性;那么北方地區的水短缺問題,則更加具有危害性。我們知道,自古以來北方地區就缺水,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擴大城市規模和工業用水大幅度增長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使得原本就缺水的北方各地在這個問題上顯得更加突出。以北京為例,雖然目前中國人均水資源為2300立方米,僅僅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但是北京市人均卻只有200立方米—250立方米,這對于一個數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已經上升為關系其生存的關鍵問題。而在北方的其他城市,特別是在一些西北地區的城市中,類似情況也不為少數。令人擔憂的是,這一現狀并未引起重視,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里,發展問題,特別是如何加快發展的問題,才是工作中的頭等大事。發展什么樣的工業、引進什么規模的企業,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要遠遠高于潛在的、或者已經顯現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發展是需要前提條件的。在支撐發展的諸多條件中,保護好能夠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核心要素——水資源,不僅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更是實現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由于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是受多種外在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因此,那種對此不以為然,并且把解決問題的出路寄希望于依靠市場調節、技術創新、管理手段進步等的簡單認識,是非常有害的。首先,氣候變化造成降水減少和不均衡,是引發水資源短缺的最主要客觀因素;其次,世界上以城市化發展為代表的發展模式的流行,導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是引發各城市,特別是國內北方不少城市普遍缺水的現實因素;第三,全社會對保護水資源認識不到位、節水措施難以落實和推廣,以及包括用水宣傳教育工作的滯后等,是造成目前我們對水資源短缺問題缺乏危機感的內在動因。僅這三點,就不是單純依靠市場、技術創新和管理手段進步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提高全社會及政府各職能部門對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認識水平,是避免日后水問題演變成為影響中國發展重要問題的關鍵。
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關鍵,首先是要形成統一認識并達成社會共識。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我們既要動員包括政府在內的全社會來充分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也要在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積極作為,更要從當前解決過去遺留問題的難度及所花費的巨額社會成本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防止不久的將來,因水資源短缺而引發的種種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