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蒼溪縣堅持“生態立縣、環境興縣”發展方略,按照省市要求部署,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作為加快建設低碳經濟強縣、增強區域競爭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著眼災后恢復重建大局,立足縣域發展實際,深入推進城市以山水園林低碳宜居為抓手的品位提升,農村以生態小康新村為載體的生態家園建設,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和文明素養明顯提升,有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學發展。
加強領導動員全民參與。縣委、縣政府把示范工程建設作為檢驗干部作風、創先爭優的重要標尺,領導干部帶頭攻堅破難,形成“主要領導總攬、專職副書記主抓、相關領導配合,縣級職能部門和鄉鎮各司其職”的工作推進機制。廣泛發動群眾,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由“政府推動、群眾被動”向“政府導演、群眾主演”轉變。編寫了城鄉環境治理 《三字經》,創作文藝節目深入農村、社區演出,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辟專題、專欄,組織群眾性街頭宣傳、知識競賽、主題演講等活動深入宣傳。大力開展 “七進”活動,推行機關單位帶頭、黨員干部帶頭、干部親屬帶頭的“三帶頭”辦法,積極開展“整治日”、“勸導日”、“攻堅周”等活動,營造出人人主動講、自覺抓、齊心管的社會氛圍,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治管結合打造城市形象。蒼溪縣城沿江而建,城市風貌塑造按照“一江兩岸,十里風情”總體布局,鞏固提升城東紅軍渡·西武當山國家AAAA級景區、城西中國·蒼溪梨文化博覽園國家AAA級景區、城南嘉陵第一庭園,推進城北中國·蒼溪紅心獼猴桃植物園建設,形成“一城居中,四園拱衛”的城市地理景觀。江南新區河堤工程建設完工,新增城市建設用地1300余畝,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2年底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8.5平方公里。全面綠化城周山巒,更換主街道行道樹,重點打造了“紅葉大道”、“銀杏大道”和“桂花大道”,構建特色鮮明的城市植被景觀,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5%、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縣城四大進出口拓寬改造為24—40米寬的大通道,貫通了江南干道、濱江大道和北門干道。城區設立臨時停車點100個,規范建設停、洗車場8處。建成日處理能力達8000噸的污水處理廠,縣城污水處理率達72.7%。生活垃圾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全縣共建污水處理設施10處、垃圾填埋場41個。不斷完善環衛設施設備,縣城區實現了全域全天候清掃保潔。全面加強管理,開展城市管理集中執法,專項治理“五亂”。規范空調外機裝飾和臨街店鋪、店招,整治和取締不規范的廣告牌、標語牌。升級改造農貿市場4個,其中省市“三化”示范市場各1個。
典型帶動建設生態家園。為順應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蒼溪縣聘請四川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師范大學等知名院校專家高起點制定生態小康新村規劃、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環境治理規劃,全力打造生態家園。2010年,圍繞建成30個示范村莊和40%的村達到“四化”攻堅目標,依托7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和綿延100余公里、覆蓋10鄉51村的“元龍”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堅持一個園區就是一個主題、一個集鎮就是一個節點、一個村莊就是一個景點原則,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集鎮村落景觀,塑造典型,以典型為標桿梯次推進,帶動示范村莊向全域拓展。大力實施“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三大工程,衛生廁所普及率和垃圾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85%的群眾用上安全放心水。引導農民對傳統農居進行“四改”(改廁、改圈、改廚、改外觀形象),著力打造體現民俗特色、格調一致的 “穿斗小青瓦、白墻坡屋頂”川北民居,實現人居與環境協調統一。全縣建成生態家園戶9.8萬戶,小康新村面達50.8%,沼氣入戶率達73%,農民自覺在房前屋后種樹養花美化環境,形成了“房在綠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生態人居美景。
隨著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快速、深入推進,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深入人心,新的環境理念讓美麗梨鄉煥發無限生機,創建成果正逐步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增長14.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9.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5%以上,成為蒼溪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十二五”期間,隨著亭子口水利樞紐、蒼溪航電、蘭渝鐵路、廣南高速公路和天然氣綜合開發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完工,蒼溪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歷史性的跨越,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譜寫新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