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會議上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上的投資有望達到600億。在此背景下,會議圍繞當前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的政策、技術發展和應用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近年來,隨著環保產業的迅速發展,各地在貫徹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下,城鎮污水處理得到迅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污泥處理處置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是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形成相應的成熟體系以及操作模式;其次是沒有相應的標準規范進行產業市場化的約束;再次在資金投入方面沒有形成有效的支撐。
總體而言,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資源化利用率較低,這種現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效率。以含水率80%計,全國年污泥總產水量已經臨近3000萬噸,污泥處理形勢十分嚴峻。目前雖然在污水處理廠能進行初步的減量化處理,但是進一步的穩定化、資源化處理面臨的實際困難較大,到目前為止,國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達到安全化的比例不超過20%。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產業的發展一旦涉及過多的責任主體,必然會造成繁冗的利益糾紛,污泥處理處置也不例外,由于涉及到農業部、林業部、環保部以及住建部等多個部門的工作配合,市場利益的協調面臨的困境較大。目前的投資以污水處理廠為主,在經濟效益難以體現的情況下,過大的投資成本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對污水廠的建設有減排的約束性目標,而缺乏對污泥最終處理處置的約束性指標,導致地方政府對污泥最終處理處置不像對污水處理那樣重視,缺乏污泥處理處置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監管部門沒有明確的污泥穩定化和無害化的強制性規范要求,使得污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嚴重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