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我市堅持生態立市、環保優先,把污染減排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按照“消化增量、削減存量、控制總量”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深化污染防治,強化執法監管,落實工程、結構、管理三項減排措施,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削減,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污染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10年我市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31832噸,比2005年下降11.1%;二氧化硫排放總量33300噸,低于省控目標。
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一是加快落后產能淘汰。累計淘汰落后產能鋼鐵66萬噸、水泥62.4萬噸、小酒精2000噸,關停小火電41.4萬千瓦,小造紙企業8家。推進產業布局“退二進三”和企業“退城進園”,將化工等項目從市區搬遷至循環經濟園,做到“總量控制、集中治污”。
二是落實規劃環評。先后完成12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和16個工業集聚區的規劃環評,督促一批工業集聚區開展規劃環評,對未開展規劃環評和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園區入區項目限制審批,引導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合理布局。
三是嚴把環境準入關。環評堅持不符合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不批,不符合擬建區產業定位和總體規劃不批,屬于飲用水源區一二級保護區范圍的不批,對周邊環境敏感點產生嚴重環境影響的不批,把污染排放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保證引進項目的質量和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時期共拒批建設項目30個、涉及投資額117.3億元。
實施重點工程,加強污染防治。我市重化工業較少,生活污水和燃煤機組占污染物總排放量比重大,抓好這兩個領域減排至關重要。一是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共實施41個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全市污水處理量和污水管網分別增加54.7萬噸和1398公里,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提高了污水處理量和運行效率。
二是強力推進二氧化硫減排。共實施27個二氧化硫減排項目,電廠燃煤機組全部建成脫硫設施并實施鉛封,佳通輪胎、安能熱電、洽洽食品鍋爐均完成脫硫改造,形成火電脫硫裝置能力130萬千瓦,綜合脫硫效率達到85%。
三是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建成馬鋼(合肥)公司總排口污水處理回用工程,完成15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由2006年的6301萬噸減到2010年的2804萬噸,工業廢水占全市污水排放總量的比例降至12%。
加強執法監管,優化管理減排。一是加強執法監管。保持對排污企業的高壓態勢,強化環境執法互查、夜查,深入推進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堅決遏制違法排污行為。連年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整治化工、造紙、電鍍等30多個行業的突出環境問題,檢查企業2.3萬家次,關停搬遷取締污染企業206家。
二是深化減排項目監管。制定污水處理廠和燃煤電廠監管操作規范,開展中控系統完善工作,督促污水處理廠和燃煤電廠按減排要求規范運行,減少運行不正常造成減排量被核減。
三是提升監管水平。在重點污染源安裝在線監控裝置140臺套,由第三方運營并與環保部門聯網監控,運行良好率達95%。每月開展排污企業監察監測聯動,工業污染物達標排放率95%以上。
落實綜合措施,發揮協同效應。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全市累計完成環保投資143億元,年均增長30.3%。爭取中央及省環保專項資金3.6億元,安排市級環保專項資金1.01億元,優先支持了一大批污染防治項目。出臺《合肥市清潔生產管理暫行辦法》,對通過清潔生產認定的企業給予10萬元的獎勵。
二是運用典型引導。高新區、經開區獲批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包河區大圩鎮創建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生態鎮,全市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和省級生態村數分別達8個和20個,合肥幼兒師范、合肥十中榮膺國家級綠色學校稱號,琥珀社區被命名為國家級綠色社區。
三是營造良好氛圍。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在省內首家實行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定期曝光嚴重環境違法企業,連年開展廬州環保世紀行和六·五世界環境日活動,多途徑普及宣傳環保知識,倡導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