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打造吉林西部第一水城 |
發布日期:2011/8/19 10:01:19 |
城市晚報訊 將嫩江水引入新城區,老城舊貌換新顏,借水興市,大安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安市認真貫徹省委“三化”、“三動”戰略,深入實施“三三一”興市戰略、強力推進“五大重點工程”,以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產業的戰略調整推動發展全局,經濟社會實現了增速與質量雙提升、效益與后勁雙增強、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雙改善。2010年,大安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了大幅增長,特別是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實現9.5億元和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61%,其中,地方級稅收收入增長率居全省第一位。縣域綜合發展指數上升了19位,在全省縣(市、區)中排第18位。如今,大安市借力長吉圖發展戰略,主動融入長吉圖一體化發展新布局,準確把握產業轉移新趨勢,著力構建開發開放新格局,向打造吉林省區域中心重要節點城市的目標邁進。
找準發展路徑
著力于資源的開發轉化
大安是一個新興崛起的工業城市,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產糧大縣,更是一個宜居宜業的濱江城市。省委做出“三化統籌”、“三動并舉”的戰略部署,對于大安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2009年,大安在全省42個縣(市、區)縣域綜合排序中排名第37位,在“三化三動”中,大安把發掘資源潛力作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個輪子一起轉的核心引擎,在資源轉換中壯大工業化龍頭、在資源整合中強化城鎮化支撐、在資源開發中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財富優勢和民生優勢,深入實施“三三一”興市戰略,強力推進“五大重點工程”,在建設新興能源基地、優質糧肉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上求突破,在打造濱江園林城、生態旅游城、綠色食品城上求提升,在構建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上求跨越,努力把大安建設成一個縣域經濟強市和民生幸福城市。
做強風電產業
全面推行“一區四園”
在能源基地化開發上,大安原來的石油產業可以說是“一枝獨秀”,是第一稅源。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大安把能源基地建設的戰略重點轉向新能源產業開發上。首先把發展風電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和組織推進力度,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使風電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開發到配套產業齊頭并進的歷史性跨越。目前,建成和在建風力發電場6個,裝機規模65萬千瓦,并網發電30萬千瓦,成功引進中廣核、華電、國電等9戶國內知名風電開發企業,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在工業園區化承載上,大安以“開發區二次創業”為重要抓手,大膽進行機制創新,全面推行“一區四園”政策共享機制,也就是“四園”同時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優惠政策,實現“捆綁式推進、抱團式發展”。在產業集群化推進上,突出的表現為風電產業及配套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汽車和石油鉆采配套實現了集群發展,涌現出中廣核大崗子風電場、順建石油公司等5家利稅超千萬元的骨干企業。
大安市現有可開發風場面積1600平方公里,風電發展潛力巨大。總裝機容量可發展到660萬千瓦,規劃建設了海坨、新平安兩個“雙百萬”千瓦級風場,已納入省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吸引國內外一大批行業領先、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競相加入開發建設,已初步形成風機、塔筒、葉片、吊裝、運輸、人才培訓等配套生產和服務體系。到“十二五”末,全市風電裝機總容量有望突破300萬千瓦。
圍繞城鎮開發
著力打造濱江園林城
大安市搶抓全省統籌推進城鎮化戰略機遇,以打造濱江園林城為目標,推進城市沿江沿湖發展,全力打造吉林西部水城。一是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延伸配套。大安市是我省唯一同時具備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并成功運營的縣份。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的污水處理項目投入運營,總投資6849萬元,日處理污水2萬噸,城鎮污水處理達標率92.5%,在全省排第9位。二是推動棚戶區改造提速擴面。按照省里“八路安居”工程的部署,今年計劃完成棚戶區房屋征收面積35萬平方米,投資9.5億元,建設60萬平方米,建設小區17個。三是推動安北新區改造整體推進。總投資7億元的大安北整體改造工程,涉及居民1400多戶,新建樓房40棟,改造面積達14.56萬平方米,建設市民廣場4萬平方米,還將打造世界上唯一的100輛蒸汽機火車頭機車博覽館。四是推動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景區景點規劃,去年栽植樹木150萬株,玉龍湖冬捕一網出魚5萬斤,實現當年投苗、當年見效,再現了大安“魚米之鄉”盛景。今年植樹50萬株,玉龍湖投放魚苗20種、10萬斤,完成外灘清淤疏浚,濱江景觀工程進展順利。五是推動小城鎮建設加快發展。編制完善了《大安市市域鎮村體系規劃》,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以扶持,建制鎮規劃編制完成率達90%。今后的大安市將借力長吉圖發展戰略,闊步向打造吉林省區域中心重要節點城市的目標邁進。
(記者 王春勝 報道/攝)
城市名片
大安市位于吉林西北部,地處松嫩平原腹地,素有“嫩江明珠”之美譽,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駿馬之鄉”、“田徑之鄉”、“將軍之鄉”。幅員4879平方公里,人口43萬,其中農業人口27.6萬。轄18個鄉鎮、12個場站和5個街道辦事處,設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全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全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保護性耕作示范縣,吉林省最具發展潛力城市、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市、連續26年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雙擁模范城,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作為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中蒙大通道節點城市、擁有吉林省最大的內陸對外開放港口大安港,上航可至齊齊哈爾,順流而下可達哈爾濱和俄羅斯伯力港,并可進入日本海。琿烏高速貫穿全境,設有大安北國家二級編組站,長白鐵路、通讓鐵路在此交會,即將開工的長白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投入使用后,大安可融入長春1小時經濟圈。
多項惠民舉措推動城鎮化發展
全力打造生態旅游經濟區
“三化三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美好,大安市委、市政府堅持民生優先最大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拿出更多財力投向民生改善,把發展社會事業與保障民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協調推進,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打造幸福大安。同時利用地域優勢,全力打造生態旅游經濟區。
多項舉措惠民生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大力抓好全民教育。啟動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實現樓房化率100%,農村中小學樓房化率達到35%以上。校安工程8所學校開工建設,所有學校安裝了電子監控設備,并實現與市公安局指揮中心聯網,啟動實施《大安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7所幼兒園建設項目納入中央和省級項目庫;在全省率先為農村中小學校配備校車,政府全額出資配備55輛,司機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
大力抓好公共衛生。完成了市醫院高標準手術室、二醫院門診樓和病房樓、創傷醫院綜合樓建設及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等工程。4.8萬名城鎮職工實現了“定點門診就醫、定點刷卡買藥”。
大力抓好文化惠民。加大投入,抓好有線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大院、農村電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深入開展“三下鄉”活動,市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完成前期籌備工作。
大力抓好社會保障。抓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9萬60周歲以上的農民全部領到養老金。90歲以上老年全部領取生活補貼。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98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1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8%。1.6萬人納入城市低保,2萬人納入農村低保。新農保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參保人數達到9.2萬人。農村勞務輸出6.1萬人,創收2.9億元。大力抓好“暖房子”工程。城市供熱站建設、管網改造和既有建筑物節能改造將在供熱期前竣工。
大力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機制和推進機制,逐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通過發放住房租賃補貼和實物配租兩種方式累計解決了1.1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問題。
全力打造
生態旅游經濟區
在打造生態旅游經濟區上,大安市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國家級嫩江灣濕地公園同時具備向海及莫莫格保護區的生態特點,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遼金春捺缽遺址,有省內聞名的月亮湖、風味原始的牛心套堡和殷商時期的漢書遺址等豐富旅游資源。大安市將以嫩江灣濕地恢復保護為龍頭,加快建設生態旅游經濟區。
大安市高標準編制了《大安市旅游產業總體規劃》和《嫩江灣濕地建設規劃》,引領全市生態旅游產業健康發展。以建設“一江環繞、四湖相擁”的城市水系為突破口,加快城市運河工程建設,打造城市濕地景觀帶。加快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外灘、地藏寺等設施建設,力爭把嫩江灣納入全省黃金旅游線,打響“東賞長白山,西游嫩江灣”旅游品牌。恢復保護五間房水庫等天然濕地,開發大安灌區主渠道人工濕地,完成它拉紅水庫生態引水工程,發揮濕地生態綜合效益。圍繞戲水品魚設計好旅游項目,真正“唱響魚文化,做活水文章”。積極開發具有大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深入挖掘契丹捺缽文化、古漢書文化、民俗文化和現代文化,從考古、民俗、藝術等多個方面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增強大安旅游吸引力。力爭全年接待游客25萬人(次),旅游收入1.2億元。根據大安實際,大安現在已經初步規劃了大安2日游旅游路線。同時,大安市委、市政府還要研究如何加速融入吉林省大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圈,加快推進旅游資源深度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努力提高大安市生態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email protect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