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甘肅慶陽召開的涇河水系省界緩沖區水資源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總結會上獲悉,涇河甘肅開發利用區大部分河段水質污染嚴重,已基本失去水體使用功能。參與此次執法檢查的有關專家直言,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涇河流域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壓力日益增大,如不加大治理和監管力度,涇河健康生命將難以保障,渭河甚至黃河干流水質安全也將遭受嚴重威脅。
涇河是渭河的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涇河的水質優劣直接影響著渭河以及黃河的生命健康。據多年監測資料顯示,涇河全河段全年水質達標率僅為15%,部分河段水質為劣Ⅴ類,屬重度污染。盡管多年來涇河污染狀況受到陜、甘、寧省(區)各方重視,但涇河甘肅開發利用區水質狀況依然污染嚴重,尤以平涼河段污染最為突出。
平涼市部分重點工業企業廢水超標排放以及大量城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是造成涇河水質重度污染的重要因素。在檢查過程中發現,部分企業生產廢水不能穩定達標排放。一些新建、擴建項目不能完全做到再生水的循環利用。同時,由于沿河各縣區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大量城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據平涼天雨污水處理廠副廠長楊大力介紹,平涼城區污水處理廠年處理量510萬噸,2010年,崆峒、涇川、華亭、崇信、靈臺年產生生活污水1960萬噸,約有1450萬噸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涇河。
造成涇河平涼段地表水質惡化的原因,除了涇河自然徑流量逐年減少這個客觀因素外,流域內省區入河排污口管理存在水利與環保職責不清、河道管理和規范企業排污的監管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所檢查的企業中,甚至包括平涼市唯一的一家污水處理廠在內,沒有一家排污企業主動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大部分企業認為,有了環保部門的審批,污水就可以任意向河道排放。專家指出,盡快建立健全流域與區域管理相結合、水利與環保相聯合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運行機制,統一對入河排污口管理嚴格監管的認識,加大河道管理和企業入河排污口監管力度,加強企業對涇河水資源保護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非常必要,也是迫切之需。
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向河道排污的單位應當在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前,向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根據《水法》第六十七條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機構審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擴大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記者從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了解到,鑒于目前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監管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下一步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將努力推動水利環保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同意與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之間良好銜接的工作機制的建立,進一步明晰流域與區域分級管理權限,在行政許可方面將入河排污口設置同意與取水許可審批并重,并將其作為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