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多,北京變北海——對這個夏天,很多北京人可能都會留下類似印象。
據8月16日《北京日報》報道,“從6月1日入汛起,本市累計降水量已比常年同期偏多兩成,超過近十年平均值近1倍。對于給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暴雨來說,今年已創下4個暴雨日,比常年多出兩天。”
雨多,是否就意味著北京不再缺水?
“如果想看北京缺不缺水,最好去北京的兩大水庫官廳和密云看看。”民間水資源保護“樂水行”活動創始人張峻峰說。
上周,記者與張峻峰一起,前往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探訪。結果發現,由于上游水源地降水稀少,流入官廳水庫的永定河缺水,導致官廳水庫的蓄水情況很不樂觀。而水庫缺水,讓湖底大量暴露在外,裸露的湖底已經建起了房地產項目,北歐風格的小別墅就屹立在原本應該蓄滿水的湖里。
土地沙化
“沙漠距離水庫,最近的地方也就一公里左右”
官廳水庫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和北京市延慶縣界內,水庫大壩雖然位于河北境內,但歸北京市管轄,庫區電話區號也為010。官廳水庫于1951年10月動工,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主要水流為河北懷來永定河,水庫運行40多年來,為防洪、灌溉、發電發揮了巨大作用。官廳水庫曾經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紀80年代后期,庫區水受到嚴重污染,90年代水質繼續惡化,1997年水庫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飲用水體系。據了解,現在的官廳水庫主要提供北京城的景觀用水,并作為緊急飲用水的后備水源地。
從京藏高速東花園/官廳湖出口,沿縣道再行駛25公里左右,就能抵達官廳水庫。越接近水庫大壩,四周的山脈就會變得越“干燥”,看上去白花花一片,植被不多。
“這里的山和北京的比起來,樹要少了很多,整個氣候要更干燥,一會兒,你還會看見一片沙漠,那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當然距離官廳水庫更近。”張峻峰指了指路牌,上面寫著“天漠自然風景區”。
天漠據稱占地1300畝,看上去并不十分廣大,據當地農民老楊說,近幾年因為治沙得當,天漠面積在逐漸縮小。但是當記者爬上沙丘,發現官廳水庫就在不遠處時,依然感到震驚。
“這里距離水庫,最近的地方也就一公里左右,土地沙化的現實,就是這么殘酷。”
看見沙丘有點潮濕,張峻峰問老楊,今年夏天是不是降雨不少,老楊的回答出人意料:“沒有啊,今年夏天都沒怎么下雨,就是前兩天(上周初)下了一場像樣的雨,之前都沒什么水。”
永定河水
“最近才有水的,就因為前兩天那場雨,本來一直干著,不脫鞋就能過河”
對一座水庫來說,蓄水量的多寡與上游來水的多寡直接相關。永定河是匯入官廳水庫的最主要水源,同時也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p#副標題#e#
天漠附近農民老楊關于張家口地區今夏降水少的信息,在永定河上游的張家口市懷來縣東水泉村得到證實。東水泉村農民老王同樣表示,今年夏天,沒見著什么雨,除了前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東水泉,原本是個水多的地方,就在村子西南方向,有一座永定河大橋(八號橋)。有數據顯示,永定河大橋建成于1983年,全長5.8公里,大橋長度多少可以作為當時永定河寬度的參照。
可如今,記者從橋北頭一直走到橋中央,才看見一條涓涓細流,這就是現在的永定河,最寬處不足十米的永定河。大橋下,那些原本應該是河床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纖細的永定河穿流其中,流速很緩,看上去隨時可能斷流。
而老王告訴記者:“這是最近才有水的,就因為前兩天那場雨,本來一直干著,不脫鞋就能過河。”
在老王的記憶中,永定河還能稱為“河”,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1988年吧,那次發了一次水,那時候河還很寬,水都溢上來了。”
從那以后,永定河的水就越變越少。“以前,我們在河邊,能種水稻,現在,水稻早就不能種了,連更上游的地方也沒法種水稻了。”老王如今只能在河床里種玉米,鄉親們同樣如此。
張峻峰曾數次走訪過官廳水庫流域,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當時永定河的干旱情況還沒有現在嚴重。他透露,永定河早就沒法滿足官廳水庫蓄水的需要了。北京每年都需要從山西等地買水,而且買的是一些使用過的水,需要水庫處理過后,達到“三類水”標準,才能滿足北京城景觀用水的需要。
記者一行離開東水泉村,經217市道,路過延慶縣境內的官廳大橋。這座大橋將官廳水庫分成東西兩部分。據張峻峰回憶,2007年他經過時,大橋下就是水庫湖面。可現在,他看見的是一片雜草和矮樹,湖面變成了溪流,流量已經非常低。記者曾用衛星地圖搜索官廳大橋,發現大橋穿過的區域,郁郁蔥蔥,看上去就是一片樹林,根本看不出這里曾是水庫。
湖底別墅
最近的一棟距水面只有幾十米,水庫管理處經過測算,預計水位到不了工地
離開天漠,漸漸進入官廳水庫湖區。沿著堤圍前行,發現靠近堤圍的湖區,并沒有水,雜草和矮樹居多。波光粼粼的部分,距離堤圍有些遠。
在堤圍的一個彎角,原本應該是湖面水域的部分,出現了一片建筑工地。工地上,正在興建三棟樣板別墅。這三棟北歐風格的別墅,以木質結構為主,其中一棟距離堤圍最遠,而距離官廳水庫現在的水面只有幾十米。
堤圍與環水庫公路間,設置了一道一米多高的鐵絲網,原來是用來保護堤圍,避免水庫遭到人為破壞。但現在,鐵絲網保護的其實是一片干燥的工地。
工地上,建筑工人忙得熱火朝天,車輛和施工機械的碾軋,讓湖底變得更干裂。水泥、沙土、木材、鋼材,讓湖底塵土飛揚。
“別墅建得離水面這么近,萬一下雨,不怕被淹了嗎?”記者問施工人員。
施工人員表示,水庫管理處經過測算,預計水位到不了工地。“看來官廳水庫管理處都覺得,水庫的水位到不了這么高了,說起來,真有點悲哀。”張峻峰感嘆。
張峻峰看著“觀瀾墅”以臨湖為賣點的廣告,笑著說:“別看現在工地‘臨湖’,可是以官廳現在的發展趨勢,等業主們入住的時候,湖可能已經離得很遠了。”
蓄水怪圈
北京城淋了一場大雨,官廳卻絲毫沒有反應
官廳水庫大壩的防洪水位線,水位已經下降到刻度以下。
官廳水庫的總庫容量是41.6億立方米。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初,北京城遭遇多年未見的無雪干旱天氣。1月30日,北京市水務局網站公布的官廳水庫蓄水量是1.7388億立方米,僅占庫容量的4%。7月7日,官廳的蓄水量是1.7052億立方米。這與印象完全相悖,多雨的夏季與缺雪的冬季相比較,官廳的夏季蓄水量反而較低。
8月14日,北京城遭遇暴雨,而官廳水庫在15日8時的蓄水量為1.6379億立方米。
北京城淋了一場大雨,官廳卻絲毫沒有反應,蓄水量比7月7日、1月30日更低。
北京城的降雨都去哪兒了?
“其實,我們很多環保主義者注意這個狀況很久了。每到夏天,北京降水量最充足的時候,官廳的蓄水量卻最低。北京下再多的雨,好像和官廳水庫沒有關系。”
據張峻峰解釋,整個北京城北高南低,而大部分水庫都集中在城北側,水往南流。為水庫提供水源的河流,在更北的地方,北京城下雨,這些河流卻喝不到太多水。比如永定河上游的張家口地區,是河北省境內最干旱的區域之一,造成永定河的流量逐年減少。
“即便永定河上游下了點雨,在夏季,正是北方農作物最需要水的時候,降水量也沒法滿足農業用水的需要,根本沒有多余的水留給水庫。官廳能蓄點水的時段就是秋冬季節,能有點雨,農作物需求量也不大。除了上游的問題,北京城作為下游也有問題。現在水泥路面越來越多,下再多的雨,也滲不到土地里去,無法保存,都白白流走了。雨水進入下水道,和生活污水混合在一起,都被當做沒用的水排走。本來就缺水,這樣更顯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