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486億元,在一年半之內讓河涌水質徹底改觀”——2008年底,廣州市官方曾經如此規劃。時任廣州市市長、現為廣州市市委書記的張廣寧稱,到時候各區區長都要去游河涌。
兩年多后,媒體考察團表示,“河涌偶爾渾濁”尚有“提升空間”。
顯然,投資只得繼續。
“廣州未來5年可能投入872億改善水環境”。雖然尚未出臺,但由廣州市水務局組織相關單位編制的《廣州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透露出的信息暗示城市治水之難。
廣州巨資治水并非孤例。
日前召開的有關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消息顯示,要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回用率,并將出臺相關配套規劃政策。
一場由政府以及相關水務公司主導的投資盛宴序幕漸開?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未來5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治理投資將大幅增加,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水治理累計投入將達到1.06萬億元。
在政策刺激下,近期“涉水”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頗為耀眼。但誰將最終分羹萬億污水處理市場?真正的掘金者可能是誰?
萬億投資盛宴將啟
配套規劃有望年底獲批
早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就進入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年投運數量平均增長率為32%,總投資近2000億,配套管網投資1200億左右。
投入增加并沒有阻止我國的污水排放增長量持續增加的步伐。
東方證券分析,近年來我國污水排放增長率維持在3%上下,未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繼續、城市化發展的加快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排放量將保持一定的增長。
在投資的拉動下,“十一五”期間,我國污水處理率提升。2011年6月1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7.40%。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二五”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85%的總體目標。
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此前介紹,“十二五”我國環保發展第一大重點領域就是污水處理。具體包括脫氮除磷、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以及工業廢水處理等。
市場人士分析,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間治水投資將會大幅增加,在其背后,還有政策的鼎力支援。
據了解,《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和《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已納入《“十二五”期間報國務院審批的專項規劃整體預案》,將于年內正式報批。
市場人士跟據上述兩項規劃測算,“十二五”期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個人投資在內,僅僅城市污水處理總投資就能達到4500億元。
另據了解,為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未來五年,我國還將適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收費和排污收費標準,并推進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
“十二五規劃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以及各地水價及污水處理費的調整將是資本市場發酵的催化劑。”東方證券分析師周鳳武認為,目前國內水價與污水處理費采用政府定價模式。放松污水處理費的管制,一方面有利于調動水務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將鼓勵企業產能擴張,帶動整體污水處理率的提高。
“未來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價格將是行業發展大勢所趨,這也將使水務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周鳳武表示,國內污水處理行業總體集中度較低,未來異地收購兼并與企業已有產能的擴張將是污水處理運營企業一大看點,而資本實力雄厚與管理經驗豐富的大型水務集團具有先天優勢。
重投資輕運營
污水處理廠建成后或成擺設
市場已經聞“機”起舞。
8月25日,黑龍江國中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國中水務:600187)與東營市河口區人民政府簽訂了《山東河口藍色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項目特許經營協議》。根據該協議,國中水務將在山東河口藍色經濟開發區內,投資建設并運營4萬噸/日污水處理項目。
雖然該項目總投資規模尚未明確,但在萬億盛宴中,已經拉開了資本市場狂歡的序幕。
根據國中水務的公告,該項目特許經營期為30年,國中水務建設山東河口藍色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一期設計處理規模為4萬噸/日。由國中水務自行承擔費用、責任和風險,負責污水處理廠的運營與維護,向河口藍色經濟開發區收取污水處理服務費。污水處理服務費按日計量、計費、按月支付,污水處理服務費基礎價格為每立方米2.82元。
業內人士分析,國中水務和東營市政府的合作模式在業界較為普遍。
“水、電、天然氣等帶有社會公共產品屬性,是關涉民生的經濟資源,水處理、垃圾處理也是如此。即使資本運作,也要體現其民生保障屬性。另外,行業投資回報周期也很長。”深圳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廖梓君向記者表示,雖然君盛投資多投向國家鼓勵的產業和行業,但會慎重考慮進入這一類行業。
持此類觀點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深圳私募王亮亦表示,水處理政府必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公共產品不應寄希望于完全的市場化。
基于此,已經大舉進軍中國水市場的以色列,在中國污水治理方面扮演的角色,也多是設計、技術和設備以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館華南區商務官張倫明向記者表示,一般中國介入污水處理的公司都是通過工程建設賺錢,在運營上屬于微利,目前多是政府主導,少有民營企業進入。
在污水處理產業鏈下游的運營方面,國內的上市公司中,也多是具備地方國資背景的水務公司。
現有市場格局在國海證券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證。
國海證券認為,2011年至2015年污水處理產能需增長63%,即保持1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才能滿足巨大的污水處理需求。但具體到行業方面,國海證券認為,處于污水處理產業鏈上游的污水管道生產行業和中游的污水處理工程建設行業受益最大。
“目前環保投入要改變過度關注建設環節傾向,關注運營環節。”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中心主任傅濤表示,應將政府投資的支持轉向環保產業的核心環節——運營服務。
行業也面臨潛在的風險。
除了國家相關扶植政策執行力度、地方政府、相關企業投入的不確定性因素,周鳳武還認為目前還面臨水價及污水處理費市場化進程遲緩等行業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