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俊霖
水質優異,價格低廉,取之不盡……無論是對破解城市發展資源瓶頸,還是對用戶而言,中水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青島中水利用“看上去很美”?日前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訪。
癥結一:
市場化,動力嚴重不足
和自來水相比差價太小,設施服務市場化供給的建設運營格局尚未形成,影響了中水市場化的步伐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原理。青島中水利用的現實狀況似乎驗證了這一原理。
“中水和自來水差價太小,使用中水帶來的直接效益還不足以驅動用戶作出改變。這是中水市場化之路不暢的根本原因。”青島潤澤中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培春分析說。
據了解,根據青島市物價部門此前制定的指導價,每噸中水售價為1元,而目前青島居民用水價格加上污水處理費為每噸2.5元,1噸水差價為1.5元。
“家庭用水本來就不多,沖廁就更少了。”雙星金色海岸小區物業公司張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業主每月中水水費少的1元,多的也就7元、8元的,業主湊零錢都嫌麻煩。“一個家庭每天沖廁10次左右,以每次沖水量6升計算,每天沖廁用水總量僅0.06噸,一個月沖廁用水1.8噸,如果使用中水可節省水費2.7元。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幾乎沒有任何吸引力。”他說。
雙星金色海岸小區是我市中水回用為數極少的示范小區之一。記者在采訪中獲悉,作為中水回用示范點,該小區在建設之初就設計安裝了自來水、中水兩套供水管網。即便如此,還是有超過10%的家庭將中水“拒之門外”,依舊選擇用自來水沖廁。
“聽說中水不干凈,長期使用會腐蝕潔具。”記者在走訪該小區居民時了解到,除了節省費用沒有吸引力外,不少裝修豪華、潔具高檔的居民因為擔心中水水質不好從一開始就拒絕使用中水。
此外,對于既有建筑而言,使用中水沖廁必須額外加裝一套供水管網,投入需要數千元,而使用中水每年只能節省水費幾十元,用戶在70年的房屋產權周期中,連安裝費都省不回來。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居民們不可能自掏腰包干這樣費力不實惠的事。
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商品的價格與其價值背離,必然導致該商品所屬行業走向萎靡,但在水資源領域,是個例外。
有專家認為,長期以來,國人已習慣了福利性的自來水價格,自來水價格的這種不合理,卻要中水來“埋單”,這就必然出現了一個悖論:一方面要大力推廣使用中水,同時要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一方面自來水價格偏低,卻依然享受財政補貼,這造成了中水價格跟自來水價格差距不大,價格杠桿的市場調控作用不明顯。而且,使用中水還需先安裝一定的設備,使得使用中水投資大,短期回報率低,回收期長。由于以價格為主導的市場機制遲遲未建立,中水回用陷入困境。
此外,設施服務市場化供給的建設運營格局尚未形成,直接影響了中水走向市場的步伐。目前,市政公用設施服務市場化供給的政策方向已明確,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形成多元化投資結構。
青島雖然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旨在建設運營中水的青島海灣中水有限公司,但直至目前也未形成與上述要旨相符的中水利用設施市場化供給的建設營運格局,在股權構成上也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民營資本、外資依然被擋在門外。
癥結二:
公益化,力度遠遠不夠
中水設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市政配套中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使得大量中水生產易,輸送難
翻開青島的歷史,因水資源短缺發生的供水危機數次被提起,年紀大一點的青島人恐怕都有過提著水桶排隊打水的經歷。可見水絕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項公益。
“就如同福利性的自來水價格是為了滿足人類天生的飲水需求一樣,中水利用絕不僅僅是關系到幾家企業的生存,更關系到一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沒有城市的發展,人民的生存和發展都將受到影響。可以說,中水回用也是一項公益事業。”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一致共識。
既然是公益事業,自然需要政府財力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
近年來,青島在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包括團島污水處理廠、海泊河污水處理廠、麥島污水處理廠等在內的大批污水處理設施先后建成投產,市區污水收集率、處理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最近,青島還投入巨資對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提高排放標準。
“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為中水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于中水設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市政配套中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使得大量中水生產容易,輸送困難。”青島城投集團副總經理石志強說,青島市區綠化需要大量中水,由于管網建設跟不上,他們只能守著滿水池的中水干著急。
青島市海濱風景區管理處公園管理科科長陳保光告訴記者,整個青島海濱風景區綠地完全可用中水進行澆灌,沒有中水管網,改用水罐車一趟趟地拉,成本太高。
青島潤澤中水有限公司趙培春有著同樣的苦惱:“由于管網建設跟不上,我們原計劃要開拓的市場被一再延后,發展用戶難上加難。”
“中水公司好比心臟,供水管網就是血管,沒有血管,再強大的心臟也發揮不了作用。”石志強說,雖然經過10年的發展,但海灣中水目前建成的配套管網只有20多公里,折算到每年也就是兩公里多。如果以這個速度要想達到自來水的發展水平,需要整整100年。
此外,由于缺乏足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房地產開發商同樣缺乏推廣中水應用的積極性。“為了倡導節約用水,同時也為業主節省水費,我們在設計時考慮了中水的利用,安裝了自來水、中水兩套管路。”小港灣一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專門投入了500余萬建設中水利用設施,這些費用都是開發商自己掏腰包,如果得不到購房者的認可,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正因如此,絕大多數開發商沒有把中水利用作為賣點。
開藥方:
政策扶持+利益驅動
完善相關政策,拉開自來水和中水的價格差距,吸引用戶選擇中水,并嘗試水務一體化格局
中水具有環保產業市場的共同特點,即對政策、法律的依賴性非常強,在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的市場背景下,要想迅速推開顯然是很難的。
盡管國家在建設中水設施、推廣中水利用方面作出一些相應的規定,青島也建立了中水利用示范基地,實施了國家中水示范工程,并于2003年出臺了《青島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辦法》,規定再生水集中供水規劃管網不能覆蓋的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賓(旅)館、飯店,規劃居住人口4000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區、公寓、高層住宅以及日取水量超過250立方米的企業、大專院校和工業小區,應按規定自建再生水利用設施和使用再生水。
隨后,2008年修訂的《青島市城市供水條例》將再生水納入城市公共供水范疇,規定在再生水集中供水規劃覆蓋的區域的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項目,應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
由于各種原因,一些按規定應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設施的新建居民小區、工業園、賓館飯店、大型寫字樓及文化體育建筑等,沒有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設施。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盡快完善中水利用管理辦法及技術規范外,還應加大政策落實的執行力度,逐步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按照國家相關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標準,規范、引導和推廣全市城市中水利用工作。
此外,在市場化“一招鮮”的當下,恰當運用市場的利益驅動機制仍然是中水利用的長久之計。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規律的中水價格機制,使城市中水直接進入市場軌道,保障中水設施的正常運行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同時,以“按質定價”為原則,在贏利的條件下,拉開地表水、地下水、自來水與中水的價格差距,利用價格杠桿的作用,吸引有條件的用戶主動使用中水,開拓中水利用市場。
一位長期從事城市發展研究的學者認為,青島應當以中水利用為契機,嘗試走“大水務”的路子,即自來水、中水、海水淡化等水源由一個部門來調配,按照規定,對不同的行業提供相應的水源,讓各類水體“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各類水源的優勢。
此外,通過盤活城市污水處理廠現有資源,引入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的經營理念,吸納社會各類資本參與中水利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努力營建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的開放式、競爭性的建設運營格局。同時,探索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資源的產業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