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上,我國每年報廢5000萬臺家用電器,而且正以年20%的速度增長。這是日前在北京舉辦的“海峽兩岸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與設備展”上堆積如山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電子垃圾。在現場,展覽還通過現場操作等方式向公眾講解這些廢棄物所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主辦者中國再生資源利用協會也通過展覽向世界傳遞出電子廢棄物可實現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的理念和中國的行動。 (海珍)
楊尚寶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水淡化是從海水中提取淡水,并將海水淡化產生的濃海水用于制鹽及提取鉀、溴、鎂等元素,是淡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也是綜合利用的重要內容。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是沿海缺水地區緩解水資源約束矛盾、發展海洋經濟、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前景廣闊但發展緩慢
“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有了較快的發展:產業化基礎已經具備,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另一方面,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可謂起步早、發展慢,還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
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化基礎已經具備。一是海水淡化技術日益成熟,一些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二是海水淡化關鍵設備和成套裝置的自我研發、設計和制造已有基礎;三是海水淡化工程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已具備一定能力和經驗;四是海水淡化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潛力被廣泛看好;五是海水淡化成本逐步降低,海水淡化在水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機日產1萬立方米反滲透法海水淡化裝置和日產1.25萬立方米蒸餾法海水淡化裝置已建成投產,且運行良好;多個1萬~10萬立方米級海水淡化工程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能力超過60萬立方米/日;海水淡化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已經降至6元左右。近年來,我國在利用核能和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海水淡化方面,以及在引進、吸收、消化和再創新海水淡化先進技術和裝備制造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另外,我國目前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一是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并通過編制規劃、出臺政策,積極引導、培育和規范海水淡化市場,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二是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海水淡化,對海水淡化的認識不斷提高,為大規模發展海水淡化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三是沿海各地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工作,企業投資、政府支持,海水淡化工程陸續建成投運,支持了企業和地方的水資源持續利用;四是海水淡化過程中結合各企業、各地區的特點,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以循環經濟模式發展海水淡化。
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也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是海水淡化應用規模小、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缺乏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氛圍和市場氛圍,發展機制不完善。
筆者認為,之所以存在以上問題,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認識不到位,對海水淡化的認識缺乏高度和深度。大家都很重視海水淡化,甚至在不斷地、強力地呼吁發展海水淡化,但是,人們常常并不知道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的現狀、問題,以及如何去發展,對海水淡化缺乏全面地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二是技術有差距,關鍵技術缺、制造能力弱、工程經驗少。三是政策不完善,政策缺乏力度、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差。
筆者認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應從思路上重新理順:要明確海水淡化的合理定位;要科學確定海水淡化的發展機制;要統籌規劃、系統分解、發揮優勢、聯合攻關;要以企業為主體、項目為中心、實效為目標;要強調自主創新,也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強調資源效益,也要注重環境和經濟效益。
戰略定位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明確海水淡化的戰略定位;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和發展機制;強化攻關示范,實現強強聯合;加快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設備制造能力;提高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擴大應用規模;加強培訓和交流,提高市場競爭力。以海水淡化作為保障沿海地區(海島)水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抓手之一。
基于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現狀、需求及潛力的分析,筆者認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應用能力應達到220~260萬立方米/日,實現年新增供水量7億立方米以上;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大大增強;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能力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首先要明確海水淡化的定位: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要從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戰略出發,明確“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經濟合理”的發展機制;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相結合、資源效益與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統籌發展規劃、依靠科技進步、強化試點示范、建立產業聯盟、完善政策法規、健全標準規范、加強監督管理,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創新為先 產業基地待建
基于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目標,筆者提出以下幾條政策建議:
(一)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發展海水淡化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
加大對反滲透海水淡化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等關鍵部件和蒸餾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和相關檢驗檢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支持海水淡化新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配套能力。在加快海水淡化核心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強化系統集成,不斷提高海水淡化設計、制造、建設和應用等工程技術水平。積極研究海水淡化與電廠余熱及核能、風能、海洋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海水淡化技術。
(二)增強制造能力、提高集成水平。加快海水淡化產業化步伐,增強關鍵設備和成套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通過引導和行業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和工程設計建設企業。
研究建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加大海水淡化關鍵設備、成套裝置和集成技術方面研發力度;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裝備制造能力和集成技術水平。
(三)強化試點示范、擴大應用規模。積極開展海水淡化試點示范工作,不斷提高海水淡化工程建設與管理水平,逐步擴大應用規模。
根據不同海域和地區、不同行業和工藝特點等情況,針對不同淡化技術、規模和水質要求等,開展海水淡化項目的試點,自主研發、設計、建設和運營一批國家級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根據各地區的不同特點,開展創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示范海島和示范工業園區等活動。
(四)加強行業合作、建設產業基地
加強行業合作、延伸產業鏈,積極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建設,提高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設計制造、工程建設、實際應用和交流、推廣、培訓等整體水平。
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依托,以技術裝備為核心,促進海水淡化領域研究設計、裝備制造和工程應用等要素在區域上的集聚,培育由研究所、大學、工程設計和裝備制造企業、相關原材料生產企業等共同參與的集研發、孵化、生產、集成、檢驗檢測和工程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海水淡化產業基地。
(五)產學研相結合、建立產業聯盟 以市場為導向,集技術研發、設計制造、工程建設與應用、相關原材料生產及資金等各方面的優勢,在自愿的基礎上,整合現有力量,產學研用商等相結合,實現強強聯合,建立海水淡化產業聯盟。
通過產業聯盟聚集研發、制造、工程、檢驗檢測等要素,發揮各自優勢,提升整體實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利用技術、工程等方面的有效合作,促進產業鏈的形成。
(六)健全法規標準、強化行業監管逐步建立健全海水淡化相關法規標準,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管、促進行業規范。
研究制定海水淡化管理法規,明確海水淡化的戰略定位,從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安全供給和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進行規范。研究制定海水取排水標準、淡化水產品標準和衛生檢驗標準、原材料及藥劑標準等;研究制定海水淡化工藝技術標準、檢驗標準和監管標準等;制定相關設備設計標準和質量標準等,強化對海水淡化產業的技術引導和規范。
“十二五”的頭兩年,是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必須肩負使命、搶抓機遇,在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工程和應用等各方面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增強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以雄厚的實力迎接海水淡化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