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前,北京永定河“四湖一線”工程竣工并向游人開放。樹木蔥蘢、碧波蕩漾。而此前,永定河北京段斷流曾長達30年。
“可以說,是再生水讓它重現生機。”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鄧卓智說,該工程采用了再生水循環利用技術,再加上“天上水”的青睞,共灌入水量564萬立方米。
據統計,2010年,北京市再生水用量已達6.8億立方米,所占城市供水比例達到19%,再生水已成為北京第二大水源。
人均1000立方米是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10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量,早已使北京成為全世界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連續12年干旱、經濟高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等因素,今后五年,北京將迎來歷史上用水最困難的時期。”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書記聶玉藻坦言。
“在這種局面下,北京將眼光盯在了污水上。”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說,按照傳統模式,污水是廢棄的水,用完后流入下游河道,“對水源只有索取沒有補給,這種‘搬水’式的用水模式必須改變,必須讓水循環起來”。
2008年后,北京市政府和相關企業投入50億元,對市區的清河、酒仙橋、吳家村、小紅門等8座再生水廠進行升級改造;作為相應的配套項目,總投資32億元的排水、再生水供水管網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同時,為推廣和鼓勵使用再生水,多年來北京維持再生水價格1元/立方米不變,使用再生水的用戶免繳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據測算,按照目前采用的工藝,每立方米再生水的處理成本為2.5元。僅此一項,政府每年需投入補貼數億元。
“從2004年起,北京將再生水正式納入全市水資源統一調配,相當于納入‘財政預算’,再生水不再可有可無,而是變成主力水源,”潘安君說。
截至2010年,北京工業利用再生水達到1.4億立方米,占總利用量的20%,農業用水和景觀用水的量比更為驚人,分別達到了總利用量的47%和30%,僅在北京城區,便有七成的水系使用了再生水,恢復了河湖的生態健康。
不僅如此,再生水的使用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成壽寺路的一家洗車店,工人孫興告訴記者:“再生水透明無味,洗車照樣很干凈,而且水價便宜,客戶很認可。”
然而,也有調研顯示,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區生產利用中水的能力有限,平均利用率還不到10%。
潘安君算過一筆賬:2010年,北京市新水供應量約15.6億立方米,如果用一次就排掉,水量只有15.6億立方米;扣除正常損耗,如果能將其中80%收集利用,再用一次,相當于水量增加了0.8倍;接下來還可以進行第三次、第四次使用。可見,北京再生水的開發和利用,仍然具有較大空間。
據北京市經信委對100家工業企業調查推算,北京尚有近70%的工業廢水資源量可供開發使用。這些廢水資源量如果能夠有效循環起來,可以減少工業數千萬立方米新鮮水用量。而隨著“退城進區”逐步推進,北京工業布局由分散轉向各工業園區集中,為工業廢水集中循環利用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表示,目前國際上污水處理的投入一般與供水的投入差不多,而中國遠未達到這一水平。這就需要在政府層面加強規劃,并逐步調整水價不平衡的局面,并加大污水處理的投入。此外,私營企業界和公眾參與意識也很重要。
業內人士也指出,對于大量存在的“自給自足”的小再生水利用模式,政府的建設和補貼無法完全覆蓋。在成本控制、供水穩定上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分散利用的效益。有專家建議,應適當提高中水售價,讓投資中水真正實現有利可圖,實現中水回用由“行業”向“產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