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本報“走讀母親河”考察團沿渭河采集的部分水樣
8月27日,“走讀母親河”考察團成員在寶雞市蔡家坡渭河大橋附近取水
8月28日,咸陽古渡附近一個村子的生活污水排入渭河
治理渭河是陜西人多年來的夙愿。
幾千年來,秦人因渭水而興,依渭水而居,渭河實實在在是秦人的母親河。只是最近半個世紀,因為人們肆無忌憚地過度索取,渭河再也無法承載,幾乎喪失了作為一條河流的大部分功能。
數年來陜西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方奔走,呼吁治理渭河。2005年,渭河治理規劃獲得了國務院批復,但由于資金等原因,綜合治理進展緩慢,部分仍停留在紙上。
2010年12月29日,陜西省政府召開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陜西省渭河全線整治及實施方案》。并將渭河全線整治納入陜西省“十二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規劃投資607億,初步實現渭河安瀾水清,并為陜西這個全國重要的工業、國防和科研教育基地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那么,渭河現在的實際水情怎么樣,沿岸各地污染治理做到了什么程度、各自有什么樣的發展考慮,依河而居的民眾的生存現狀又如何,綜合治理還應該考慮到哪些因素?
為了回答類似的更多問題,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本報“走讀母親河”考察團,歷時近一個月,驅馳上千公里,對母親河進行了一次較為詳盡的考察。
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僅是老祖先“天人合一”的古訓,更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
今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走讀母親河”系列報道。反哺母親河是每一個陜西人應有的責任,盡管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渭河源自甘肅渭源,流經隴東高原、天水盆地、關中平原,至潼關入黃,經甘寧陜三省(區)26個縣(市、區),干流全長818km,流域面積134766km2,其中陜西境內河長502.2km,流域面積67059km2。
為了搞清渭河目前的水質基本情況,“走讀母親河”考察團一行從渭河源頭到渭河入黃口以及延伸至三門峽水庫,沿途17個地方提取水樣,委托環保部門檢測。主要考察兩項指標:
一是化學需氧量,即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質在規定條件下用氧化劑進行氧化所消耗的氧量,這是一個重要的且能較快測定的有機物污染參數,常以符號COD表示。主要反映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的程度,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嚴重。
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Ⅰ類和Ⅱ類水COD≤15、Ⅲ類水COD≤20、Ⅳ類水COD≤30、Ⅴ類水COD≤40。
第二個指標叫氨氮含量。氨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素,可導致水富營養化現象產生,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
一般氨氮含量要求,Ⅰ類水≤0.15;Ⅱ類水≤0.5;Ⅲ類水≤1;Ⅳ類水≤1.5;Ⅴ類水≤2。
結果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一致,源頭水質清澈潔凈,但自天水開始,污染物迅速增加,使水質漸漸變成重污染。
過了隴西 渭河開始變“臟”
在渭河的甘肅省源頭渭源縣駱駝項、鳥鼠山品字泉,記者提取的水樣化學需氧量每升僅有10毫克、11毫克,即可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氨氮含量每升僅為0.151毫克、0.107毫克,水質非常清澈、潔凈。
但是,渭河流到316國道的隴西段至天水之間,水質開始遭遇污染,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含量開始升高,化學需氧量每升上升至14毫克;氨氮含量每升上升至0.498毫克,上升了4倍還多。水質尚可但開始富營養化(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
在甘肅省天水市,渭河流經該市的麥積區藉河與渭河下游交匯處,渭河水在全流域變得最“臟”?;瘜W需氧量每升上升至43毫克,低于Ⅴ類水標準,甚至不足以用于農業或景觀用水,而氨氮含量每升為0.446毫克。
與渭河源頭相比,這里的渭河化學需氧量高出4倍多,在此次記者調查中,這里的渭河水質最“臟”。
進入陜西 渭河污染漸重
渭河入陜后,在寶雞市的寶雞峽水庫,化學需氧量又從天水麥積區的每升25毫克上升至31毫克,基本仍屬Ⅳ類水;氨氮含量達到了每升0.680毫克,污染繼續加重。#p#副標題#e#
這時,渭河水的氨氮含量已經是源頭的6倍多。
寶雞高新大廈對面的水樣,化學需氧量繼續升高,每升38毫克為劣五類水,氨氮含量卻降到每升0.473毫克。
在寶雞市蔡家坡渭河大橋下,渭河中的化學需氧量繼續降低,每升降低至28毫克,但氨氮升高至每升0.672毫克。
楊凌、咸陽段 污染減輕
檢測中,記者發現楊凌、咸陽段的渭河污染相對減輕了一些,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記者在楊凌渭河大橋下提取的渭河水,化學需氧量降低至每升19毫克,氨氮含量為每升0.496毫克。咸陽2號橋下的渭河水化學需氧量為每升15毫克,氨氮含量為每升0.466毫克。這兩地水質均不錯,不但可以游泳,甚至可以達到水源地標準。不過河水富營養化還是較嚴重。
在潼關的渭河入黃口,渭河的化學需氧量為每升28毫克,氨氮含量為每升0.766毫克。
在三門峽水庫庫區靠近壩體處,化學需氧量又升高至每升36毫克,為劣五類水。氨氮含量每升0.289毫克。
記者的檢測數據與此前專業的環境檢測人員得出的數據沒有太大出入。
綜合整治 初見成效
據了解,造成渭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渭河流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及居民生活用水逐年增加,廢污水排放量隨之急劇增加,隨意設置、改建、擴建排污的現象時有發生。
農藥、肥料等物質,也不時直接或間接排入河道,變更了河水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狀況。
此外,渭河污染嚴重也與自然生態有一定關系。渭河生態基流不足,除下雨水量充足外,平時渭河生態水很少。
近年來,我省的渭河地表水資源量在逐年減少。渭河上游用于農業灌溉及水力發電的截流,來水量不足,用水量增加,導致河道基流減少致使河道的生態水量不足、河流稀釋凈化能力降低。
經過最近5年綜合整治,目前渭河水質已經有了巨大變化,消滅黑臭的目標已經實現。
渭河污染加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2000年前后達到頂峰。2005年,渭河綜合污染指數為4.44。經過不斷綜合整治,2010年,渭河干流的綜合污染指數已經下降到1.74。其中渭河潼關入黃斷面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已經達到Ⅳ類水質標準。
(說明:水樣系記者一行非專業方式采集,因此數據也可能與官方數據有差異,故僅供參考)
>>札記
走讀渭河走讀我們的心
■考察團成員 張曉娟
14天,圍繞著“走讀渭河”這個主旋律,我這個來自云南的白族妹子和同行的15名隊友一起尋找渭河的源頭,走訪渭水流淌過的山川人家,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渭河的歷史故事。
8月23日,我們在甘肅省渭源縣駱駝項的渭水源頭取了水樣,并用PH試紙現場檢測,結果值為6.5。隊友親自品嘗后得出比農夫山泉好喝的結論。
面對清澈的源頭活水與郁郁蔥蔥的鳥鼠山,我們的心情是清亮亮水汪汪的,卻不想在前往天水的途中渭河水就變成了黃紅色,寬寬的河床上,細細的水流兩邊泥沙淤積,不時露出幾塊石頭。河岸兩邊,光禿禿的大山寫滿了蒼涼。原來這就是大西北,有它大漠荒蕪的風情,卻讓人心生悲痛憐惜。
到達天水,經過城中河時,見到成群的金魚在相對清澈的河中嬉戲,我的心中還像蒙蒙亮的天一樣打開了一絲亮光,但很快被當地人告知這水是修了壩將藉河水攔下,所以泥沙少,這相對清澈的解釋中,又蒙上了一絲擔憂。果真,在去往寶雞的途中,河水又呈現出了它的黃紅色。意外的是,竟有人在這水中釣魚,聊天中,“姜太公”告訴我們,如今上鉤的魚不多了,而且都是些小魚,曾經河面寬,河水大且沒有現在渾濁,魚還是挺多挺大的,現在釣的,只是一種態度了。我想,這也許是他們對于渭水的另一種解讀方式吧。
8月26日上午,我們到達寶雞峽,沒見過世面的我瞬間為寶雞峽泄洪閘噴涌而出的“洪”水而震撼,可腦子里不斷翻滾的卻是“長江長江,我是黃河”“黃河黃河,我也是黃河”的對話。一再確認這是渭河水后,我拿出手機拍下照片,發了“渭河渭河,我是黃河”“黃河黃河,我也是黃河”的微博。渭河水,你怎么如此像黃河了?我不解。
接連幾天,渭河黃紅色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我,同行的隊員開導我,說這一路走來至少沒遇見黑水臭水,比起他們四年前對渭河的考察好很多了,卻不想話音剛落,便在渭南臨渭區張義村附近目睹一條污水渠里,黑乎乎地散發出陣陣惡臭的污水浩浩蕩蕩地排入了渭河!回想從源頭一路走來,渭河源頭清澈的活水沒流多遠,便從無色變成黃紅再變成黑色,同伴開玩笑說,這是由“農夫山泉”變成“牛奶咖啡”再變成了“可口可樂”,難道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此次活動出發之前,我就在想,走的是渭河,但真正要讀的,怕是我們的心。說實話,在來參加這個活動之前,生活在好山好水的西南地區,每天看著門前潺潺而過的流水,我也從沒想過關心過水文問題。走過渭河,我發現,原來水也有前世今生,更有它的“水生百態”。但我想,對于水,太過絢麗多姿的色彩恐怕誰也不會喜歡,于水,我們需要還它一個本身,更還我們自己一個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