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對外發布了《2011年廈門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公報顯示,廈門海域總體水質綜合評價結果為符合較清潔海域水質標準,但是馬鑾灣仍是嚴重污染海域。海水浴場的水質比2010年有所改善,但是椰風寨、黃厝和海韻臺健康指數有所下降。九龍江整治方面,今年我市將通過城市聯盟共同推進九龍江整治工作。
記者 吳笛
海域水質
大嶝海域和東部海域最干凈
監測結果表明,2011年廈門海域中,清潔海域面積占全海域面積的44.3%,海水中主要超標污染物仍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東部海域、西海域和河口區海域綜合水質較2010年有所改善;大嶝海域、同安灣和馬鑾灣海域綜合水質與2010年基本持平;南部海域綜合水質略有下降。
各海域水質綜合評價等級排序依次為:大嶝海域(清潔海域)、東部海域(清潔海域)、南部海域(輕度污染海域)、同安灣(輕度污染海域)、西海域(輕度污染海域)、河口區(輕度污染海域)和馬鑾灣(嚴重污染海域)。
福建海洋研究所海化室主任、副研究員陳南表示,廈門馬鑾灣海域水環境狀況亟須改善。據他介紹,馬鑾灣位于西海域西北端,由馬鑾海堤與西海域隔斷形成一個海水湖,灣內海水交換能力很差。另外,海滄區的過蕓溪、集美區的深青溪和瑤山溪均流入馬鑾灣,污染源主要是流域各村莊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水。
海水浴場
優良等級天數占98%
公報顯示,2011年廈門主要海水浴場漂浮物較少,溫度適宜,綜合水質狀況良好,“優良”等級天數占98%,較2010年有所改善。
2011年主要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優良”的天數所占比例平均為88%。與2010年相比,椰風寨、黃厝和海韻臺健康指數為“優良”的天數所占比例稍有下降,其他各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優良”的天數均有大幅上升。
2011年主要海水浴場適宜和較適宜游泳天數比例平均為83%。與2010 年相比,椰風寨、黃厝和海韻臺海水浴場適宜和較適宜游泳的天數所占比例稍有下降,其他各海水浴場適宜和較適宜游泳的天數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
排污口
一半排污口超標排放
公報顯示,2011年監測的13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水體有機污染的一項指標)的排放總量較2010年有所增加,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較2010年有所下降。專家表示,化學需氧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農業工業污水排放的增加,而氨氮和總磷的增加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因為社會經濟活動在增加,排污總量也在增加,同時污水處理廠的脫氮脫磷的技術還需要不斷提高。
另外,這13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有6個(同安污水處理廠、石渭頭污水處理廠、集美污水處理廠、筼筜污水處理廠、海滄污水處理廠和翔安污水處理廠)綜合評價達標,這些達標的排污口均是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其余7個排污口均有個別因子超標,超標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為總磷和糞大腸菌群。其中對海域環境造成的危害或潛在危害較大的排污口有兩個,分別是科技中學排污口和埭遼排污口。
九龍江入海污染物
總量增加
公報還顯示,2011年九龍江入海污染物總量較2010年有所增加,入海量增加的污染物主要為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油類則有所降低。同安東、西溪入海污染物總量較2010年有所增加,入海量增加的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和總氮,油類和總磷則有所降低。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治理九龍江排污方面,今年廈漳泉三地將會聯合出臺實質性舉措。該負責人說,廈漳泉同城化對九龍江流域的整治有一定的好處,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推動九龍江流域行動計劃,通過城市聯盟共同突進九龍江整治工作。
中華白海豚種群
得到良好保護
2011年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受到良好保護。前埔—黃厝海區、南線—十八線海區文昌魚的平均棲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與2010年基本持平。
讓人欣喜的是,中華白海豚的種群發展也很穩定,群眾報告白海豚的遇見率比較頻繁。去年,廈門海域火燒嶼觀測點共觀察到中華白海豚活動85次(235頭次)。中華白海豚種群受到良好保護,僅西海域就發現3次10-20只中華白海豚成群出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