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法國馬賽3月14日電 新華社記者韋巍 李明 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第六屆世界水論壇的水利部部長陳雷14日在法國馬賽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水資源問題,在治水和興水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分享成功經驗,與國際社會一道,攜手應對挑戰,共謀治水良策,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水論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水事活動,從1997年起每3年舉辦一次,旨在落實國際社會有關水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決議,促進各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明確在水資源領域的政治承諾和重要舉措。陳雷說,中國代表團先后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第二至第五屆世界水論壇,宣傳中國的治水決心和行動、經驗和成就,與世界各國代表團廣泛交流和對話,產生了很好的反響。2009年,中國水利部正式加入世界水理事會,今年首次以世界水理事會成員的身份參加世界水論壇的活動。
第六屆世界水論壇的中心主題是“治水興水、時不我待”,旨在總結往屆水論壇和其他國際會議成果,并在水資源的關鍵領域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陳雷強調,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頻發多發,洪澇災害、干旱缺水等水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地區和國際社會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努力。
中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多發,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陳雷說,在波瀾壯闊的治水實踐中,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思路,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著力強化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水利工作格局,全面加強投資、政策、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構建了國家、流域、省、市、縣五級水利管理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治水興水道路。
陳雷說,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更趨突出。2011年,中國政府出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召開了最高規格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用5至10年時間改變中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局面。
陳雷表示,中國將積極響應第六屆世界水論壇《部長級宣言》所倡導的三個戰略方向,進一步采取具體措施,作出戰略安排。在“確保每個人的福利”方面,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到2015年,全面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基本消除影響防洪安全的突出隱患,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推廣現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建設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大力推進雨洪資源、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優先開發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在“保護藍色星球”方面,倡導人與自然、人與水和諧相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化水土流失防治,加強江河湖泊水環境保護,積極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陳雷指出,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政府將著力強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規劃體系。建立健全水利規劃體系,強化水利規劃的權威性、指導性和約束性。二是推進依法治水。加快構建完善的水法規體系,強化水資源綜合管理,進一步提升水利管理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資機制,未來10年,中國水利總投資額將達到6360億美元。四是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管理、工程運行管理、水價形成機制等改革,著力構建水利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五是加快科技創新。加大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
陳雷介紹,中國將在多個方面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同行的合作:一是積極參與國際水事活動,加強在重要國際會議等水事活動中的協調與合作;二是圍繞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綜合管理、氣候變化等共同議題,開展多層次對話,交流和分享技術、信息和經驗,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三是鼓勵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水旱災害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山洪災害預報和預警、中小河流治理、水資源管理與調度、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高效農業節水技術等方面研究,促進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為政府決策提供有效支撐。
陳雷說,水資源問題事關人類生存發展和各國人民福祉。重視水資源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共識。中國水利部將積極響應第六屆世界水論壇部長級會議宣言,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一道,加強交流與合作,分享經驗與技術,攜手共進,應對挑戰,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