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加強環境保護、遏制環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經出現的污染,不從源頭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陷入防不勝防的惡性循環。因此,防治環境污染,必須從源頭上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從源頭上防治污染,也是對國際治理污染經驗的借鑒。考察世界許多國家治理環境問題的歷史,都經歷過一個從“末端治理”、“生產過程控制”到“源頭防治”的過程。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環境問題,涉及諸多方面,但究其實質而言,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問題。因此,從源頭上防治污染,必須從發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切實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產生。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產能。“十一五”期間,我國共關停小火電機組721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000萬噸、煉鋼產能7200萬噸、水泥產能3.7億噸,大大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但必須看到,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還很繁重,環境污染防治壓力還很大。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融合,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
首先,要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從源頭上防治污染的根本之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產品的循環利用。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大力推進環境科技進步。國際經驗表明,保持或改善環境質量,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把發展環境保護相關技術放在優先位置。必須加快落實防治水、氣、重金屬污染等重大環境科技專項,力爭在共性技術、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大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力度,提升國產化水平,不斷降低治理成本。
實施排放總量控制。“十二五”期間,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制定了削減指標。現在關鍵是真抓實干,把工作落到實處。嚴格落實總量減排目標責任制,以削減氨氮等四項主要污染物為中心,以減排項目為依托,大力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堅決完成總量削減任務。
此外,還要發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作用,把好“入口關”。要嚴格項目環評,從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項目,以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建設項目。大力推進戰略環評,加強流域、水利水電等領域的規劃環評,推廣應用環渤海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五大區域戰略環評成果,促進區域重點產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鏈接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
周生賢(環境保護部部長):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難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資源環境是發展的基礎,發展的目的是為人民謀福祉,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
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發展低碳經濟,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技術低碳,著力提高能源使用率;二是發展低碳,如用天然氣取代煤炭以及使用風能、水能等零碳能源;三是改變消費習慣,提倡節能的消費意識,減少能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