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澇”是中國很多城市面臨的困局。就在剛剛過去的七八月,中國的多個城市被暴雨困擾,人們的目光也齊刷刷地聚攏在下水道上:“它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同時,媒體們也開始爭相報道發達國家城市下水道如何寬闊,“可以跑汽車”云云。
然而,德國漢堡水務公司(Hamburg Wasser)雨水管理工程師尤利安·齊格勒女士卻另有看法:“下水道并不是越寬越好,因為下水道不是解決排水問題的全部答案。”她表示,在治理雨水的過程中,漢堡市致力于在自然環境中涵養水源,使得雨水能夠參與水循環:蒸發、降雨,從而達到“自然水平衡”。
下水道不是越寬越好
漢堡是位于德國北部的港口城市、瀕臨易北河,屬海洋性氣候,以雨水多而聞名。該市面積為755平方公里,是北京的二十分之一左右,下水道總長5727公里。漢堡市漢堡水務公司負責全市飲用水以及污水處理,是一家“國有企業”。雖然城市運河、綠地較多,有益于雨水排放,但漢堡同樣也有防澇壓力。據齊格勒女士介紹,去年六月,漢堡就有一次強降雨,為75年一遇,當時城市路面也有積水,但除少數汽車、街邊小店遭受損失外,總體損失較小,更無人員傷亡。
漢堡的下水管道始建于19世紀,是雨水污水一體化管道,由英國人設計,當時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用一體化管道的城市,頗為先進。這段下水管道為磚結構,直徑為三米。后來漢堡市也陸續新修了一些下水管道,如今在郊區這些新修下水管道已改成雨水、污水分流管道。
此前,不少媒體將世界各大城市排水標準做了對比,新華網的一篇報道指出“紐約防澇標準為十至十五年一遇,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
漢堡市下水道的排水標準是怎樣呢?目前漢堡市正在擴建內城下水道。即便是新修建的下水道,德國人也絕不是一味求寬,而是將預期防洪標準定為抵御三到五年一遇的降雨。齊格勒說,根據這個預期目標,再將地表建筑密集程度(需要排水的單位密集程度)等因素考慮進去,按照模型,計算出下水道寬度。目前在埋設的新管道直徑為2.4米,材料為加固混凝土,中間使用防侵蝕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新建工程結束后,漢堡水務還計劃對仍然在服役的19世紀下水道進行現代化改造,到時會在原本為3米寬的下水道中,加撐直徑為2.4米寬的玻璃纖維管。也就是說下水道非但沒有拓寬,反而越改越窄。
漢堡水務工程師考林卡恩說,這樣做主要是考慮經濟合理性。管道越粗,建設和維護費用都會比較高。畢竟暴雨在一年當中發生的幾率比較小,管道過寬會形成資源浪費。另外由于漢堡下水管道是雨污水合流,如果管道過寬還會造成衛生問題。如果下水道直徑過寬,一般降雨時的水流流速就會比較緩,可能不足以帶走下水管道里的污物,造成污物滯留,臭味外溢。
即便拋開經濟和衛生考慮,齊格勒說,擴充現有下水體系已經不太可能,因為在某些地區,地下還有很多其它管線:煤氣、廣播、網絡等,錯綜復雜。“正因如此,我們提倡采用其他方法,盡量就地處理雨水,以保證盡量少的雨水進入城市排水管道,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壓力”。
雨水就地消化
漢堡市雨水管理的一項重要戰略是分散化雨水處理,其目標是盡量使雨水就地滲入土壤,從而減少進入下水道的雨水。這樣做有利于雨水自然循環,從而實現“自然水平衡”。
齊格勒女士說:“目前在城市‘自然水平衡’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很難實現的,但是我們可以努力接近這個目標。”如果雨水進入下水管道,就喪失了自然水循環的機會。自然水平衡就是希望雨水能夠滲入土壤、植被等自然環境,然后以蒸發降雨的形式重新參與水循環,緩解城市地下水源緊張。
如何實現雨水的“就地處理”呢?這就需要對建筑物、公共空間進行改造,特別是在新建建筑物時要將雨水處理考慮進去。比如利用綠色屋頂,這種屋頂比一般屋頂堅固,屋頂上面鋪設防水材料,其上可以鋪土壤種植被,從而在下雨時起到涵養水源作用,然后再用導管將屋頂多余雨水導向蓄雨池,一方面土壤中的水源可以參與水循環,另一方面蓄雨池中的雨水還可以重新利用,比如加泵與馬桶相連,用來沖水。
漢堡市始建于2009年的一個占地為4.8公頃的住宅小區便全部采納綠色屋頂。齊格勒說,對現有房屋進行屋頂改造成本較大,但漢堡水務致力于促使新建建筑采用綠色屋頂。
另外還可以對地上停車場進行改造,停車場車位中間可以建設綠地,有利于雨水自然滲入土壤,并且在土壤中埋設導管,將多余雨水引向蓄雨池,或者埋設滲水管,促進雨水滲入土壤。
漢堡市有多個蓄雨池,位于市中心BerlinerTor的蓄雨池可儲蓄26000立方米雨/污水,并且與城市景觀結合起來。漢堡目前還在修建6個蓄雨/污水池,儲蓄能力達到118000立方米。
新水費政策激勵蓄水
為了促進儲水戰略的實施,漢堡市改革水價,制定經濟激勵機制,并于今年5月份開始實行新的水費政策。過去的水費分為兩部分:飲用水費和污水處理費,價格為每立方米飲用水2.58歐元,由于飲用水有水表測量,但污水沒有,所以污水按照飲用水量計算。即若一個家庭消耗一立方米飲用水,就要支付2.58歐元飲用水費,以及同等數額的污水處理費。
而新的水費政策則對污水處理費進行了改革,將之細分為污水和雨水處理費兩個部分。雨水處理費用決定于一個建筑單位封閉的表面積有多大,封閉表面積代表雨水無法滲入土壤的表面積,這部分雨水是需要排入下水道的,也就是需要征費的部分。而污水只能排入下水道,所以建筑單位可以通過盡量減少雨水排放來降低整體的污水處理費。
因此,為了減少雨水排放,不少建筑單位采納綠色屋頂,或者改造停車場,從而將這部分面積從繳費面積中扣除。而對于一般住戶,封閉面積主要是屋頂表面積和階梯表面積,如果住戶對房屋建筑進行改造,比如將階梯產生的雨水徑流導入自行安裝的滲水管道中,而不是城市下水道,就可以把這部分面積從繳費面積中扣除。而一個建筑單位到底減少了多少封閉表面積會由專門的工程事務所測量。
漢堡市GAWS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兼城市規劃師馬丁·斯特勒博說,如今他們新建的項目,業主通常會要求建設蓄雨池、滲水管等,以盡量減少雨水排入城市下水管,從而節省污水處理費。
齊格勒女士表示,正有越來越多的超市選擇進行屋頂或停車場改造,“對于他們來說,可以節省不少污水處理費用”。
修建“會呼吸的路”
漢堡對于雨水的處理方法在德國并非個案,德國的很多城市都把雨水視為“珍貴的資源”,各地的雨水治理方案不盡相同,但指導思想都是把恢復生態和氣候保護、預防洪水、減少公共排水管道壓力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利用結合起來,讓雨水創造價值并造福人類。
德國人還致力于修建透水路面,從而減少雨水徑流、并且通過過濾雨水中污染物改善地下水質。他們在城市和鄉村的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磚或者鵝卵石,磚與磚之間還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一些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則用有孔磚加碎石來鋪設,即在帶孔的磚孔中撒入碎石,這種地面不生雜草,但可使雨水順利滲透,其地面熱反射也大大低于全硬化地面。對于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一些城市會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并在磚孔中用土填充,一方面有利于雜草生長,也使地面有透水功能;而對于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等需要綠化和美化的地方,則選用實心磚鋪路,但磚與磚之間會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給草的生長留出空間。就記者觀察,在漢堡的一些社區路面,采用的是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就而成,由大小均勻的石子散落而成的路,不僅地面透水性好,而且還不長雜草,還能防止行人滑倒。且德國民眾的環保意識普遍比較強,很多家庭更多的是從環保的角度,而不是從經濟角度看待雨水利用設施的投資。
漢堡水務公司公關負責人歐勒·布考曼表示,近年來,隨著城市中心人口增長,城市建筑群越來越密集,地面滲水能力日益下降(建筑增多會導致封閉表面積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氣候變化造成降雨增多,為城市排水帶來挑戰。因此,漢堡市也日益重視雨水管理,從2009年起,漢堡水務開始一項新的工程叫做“RISA”也就是雨水管理工程。旨在將雨水管理納入城市規劃、交通規劃當中,并與暴雨預報等有機結合起來。“雨水管理必須與城市、交通、建筑規劃結合,盡量在新修建的建筑、道路中設計雨水存蓄設施,使得雨水就地滲入土壤。”齊格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