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心城區污水管網系統主要包括上千公里長的污水管線和浦西、刺桐、水關、湖心、金山、西郊、見龍亭、城東、陽江,東海1號、2號、3號等12座污水提升泵站。
由于歷史原因,這些管網設施在服務市民的同時,也存在多頭管理、體制不順、資源不共享、城市管線建設相互不銜接、管線信息分散且標準不統一等現象,使得管理部門對城市地下管線和地下空間了解不夠清晰,經常出現重復建設、重復開挖等現象,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和對市民生活的干擾。
在泉州從事市政工程建設工作多年的鄭先生對泉州地下管線的現狀頗為了解,他建議:“為了防止地下管網資料不完善,每埋設一段地下管線后,施工方需標明管線的具體埋深、路線等,匯總成資料,形成共享資源,作為將來新管線埋設或維護時的詳細依據。”
開發數字化管理應用系統
打破迷宮,首先從城市管線現狀資料入手,這是城市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基礎性資料。特別是對城市污水管線現狀資產信息情況進行科學系統的普查、建庫以及管理系統開發。
“我們將采用先進的管道檢測和測繪技術,查清城市污水管線現狀,采用先進gis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自動采集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技術等,開發建立一套完整和規范化的污水管網信息管理系統,為現代化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規模管網海量數據普查,必須有一個綜合數據庫提供統一的建庫標準來指導和對普查后的數據進行入庫管理,才能確保后續數字化管理應用系統的完整性開發。
據介紹,先期普查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心市區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系統,范圍主要包括寶洲污水處理廠、東海污水處理廠、北峰污水處理廠、城東污水處理廠四個配套管網系統,實行分流制的污水管和合流制的合流管,管線總長度約1000公里(暫定)。其中,市級管養250公里,區級管養約750公里,服務面積約100平方公里。預計在明年,市級管養的配套管網專項普查及管理系統研發將試點啟動,并分期分步組織實施,計劃用3—5年時間完成,初步建立具有中心市區污水管網系統“主骨架”主次干管資產信息資料的污水管網數字化管理系統。
“活”地圖讓污水管網“說話”
等到中心市區污水管網綜合數據庫標準建庫及管理信息系統統一開發完成之后,將繪就讓城市污水管網“說話”的“活”地圖,并提供管網動態管理“終身履歷本”。
“通過軟件系統上的‘基礎數據管理子系統’模塊功能可以便捷、準確地在地圖上查詢,調用管線設施相關管徑、埋深、高程和流向,甚至材質等等資產信息,尤其是泉州老城區,地下管網建設時間久,工程復雜,更是需要這樣的功能。”相關人員介紹。
屆時,管理人員只需在綜合查詢界面選擇并點擊要查找的設施,即可實現查詢。同時,該系統設有“管網綜合信息發布子系統”,將污水管網各類信息發送到網絡上,其他各管線權屬單位或公眾需要查詢的相關信息,也可通過網絡查詢,便于排水戶排水及工程建設。今后,即便遇到挖斷管線等安全事故,事故管線的所有信息,包括長度、材質等也可以被很快調出,確保搶險時間。而且,管線普查數據也將對各管線建設單位實現信息共享、公開查詢,確保地下管線科學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