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水開始好起來,可以下河洗手,河里還開始有魚了,以前哪里敢碰。水又黑又臭,遍地蒼蠅亂飛。”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西湖村村委會主任方福友說。
記者日前在西湖村畔看到,傍村而流的淡水河已呈現出淺淺綠色,站在河邊也聞不到明顯臭味。西湖村位于深圳和惠州交界,是淡水河水質監測的關鍵斷面所在。淡水河及另一條河流石馬河是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市境內的重要河流,兩河最終注入廣東三大江之一的東江。而東江是香港、深圳、東莞和惠州等地4000多萬人的主要飲用水來源地。
從改革開放特區深圳和“世界工廠”東莞穿流而過的淡水河和石馬河,過去在地方工業及經濟的高速發展中遭受嚴重污染。58歲的西湖村村民方以城說,90年代初期的時候淡水河還是草青水綠,村民們在河里捉魚游泳。幾年后水就差不多變成“毒水”,再沒人敢到水里活動。這兩條河也因此被當地居民戲稱為“黑河”、“黑龍江”。
淡水、石馬兩河的污染,直接關系到東江水質保護和粵港供水安全,以及珠江口東岸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2000年前后,兩河的污染整治開始受到關注。但因涉及流域跨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個行政區,整治初期遭遇了跨流域污染整治中普遍存在的各方推諉和扯皮問題,個別城市甚至曾存在暗中“市內截污界口排”的情況。
2008年開始,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受到廣東省級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廣東省人大從2008年開始先后將人大代表關于加快淡水河和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建議列為重點建議,并在隨后一直跟蹤重點督辦。“廣東人大對建議的重點督辦一般就一兩年,連續5年重點督辦是史無前例的。”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潘大林說。
淡水河石馬河流域三市也逐漸重視并加大了對河流污染的整治。深圳市5年來投入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財政資金達88.2億元。經濟發展相對較差的惠州市僅用于河道整治工程的資金就達到19.4億元。
據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介紹,深莞惠三市首先是加快轉型升級,控制和改變兩河流域勞動密集型、重污染企業,從源頭減少污染。深圳市自實施限批制度后,在淡水河流域年均引進項目數同比減少85%以上,東莞在流域7個鎮拒批了涉水重污染項目,涉及金額近27億元;其次是加快工程建設,推進工程治污。自2008年以來,投入石馬河淡水河流域用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省市財政及社會資本高達150億元。目前,兩河流域共新擴建污水處理設施30座,總處理能力超過每日300萬噸。第三是加強執法,強化重污染源監管。惠州市2008年以來共對淡水河等流域內環境違法企業立案處罰約1500宗,東莞市建立完善了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第三方托管運營制度。
經過前后十幾年尤其是近來5年的治理,河流污染情況有了明顯改善。據廣東省人大介紹,從今年10月份的監測數據看,淡水河和石馬河水質均基本達到了原定“在2012年達到優于五類水質、2020年優于四類水質”的階段性目標。
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成功,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破解了跨流域治污的難題。潘大林說,這一方面是廣東省一級政府重視,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掛帥的兩河流域污染整治聯席會議,并于2011年將兩河流域污染整治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的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加強督辦。另一方面是流域內的三市自覺和積極治理,最終形成共識和合力。淡水河在深圳和惠州之間有一段被稱為“插花地”的地段,兩市轄區犬牙交錯。在清理養殖場時往往遭遇養殖場主的“游擊戰”:深圳清理時將豬運到惠州,惠州清理時運到深圳。后來兩市合作行動,才完成清理。
“近兩年,廣東已開始將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整治的經驗推廣到中山市等地,并取得了明顯效果。這說明‘兩河’流域污染整治經驗在破解跨流域治理難題上值得推廣。”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說。